杨秀廷:春节美食慰乡愁 | “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有一种乡愁发端于味蕾上的记忆,如岁月唤醒沉淀在血液中的故土情怀。米花、麻叶、菜粑粑,这几种从中原和江南传到贵州黔东南亮江流域的特色美食,600多年来,承载着明代移民后裔浓浓的乡愁。
明代初期,朝廷在黔湘桂边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卫所,来自中原和江南的汉族人迁入,其后裔传承故土家园的生产生活方式,衍生了汉族移民文化。黔东南亮江流域至今仍保存着以新化府、铜鼓卫、隆里守御千户所、亮寨司、雷屯、新化寨等为代表的汉族移民文化遗存。蒸米花、炸麻叶、耍“花脸龙”、舞水龙、演汉戏、舞狮等,都是这一带传承至今的汉文化遗产,饶富深意。
汉族移民村寨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姻生育文化、建筑文化等,与当地苗族侗族文化风习大为迥异,特别是“花脸龙”、汉戏、阳戏、迎“故事”、水龙、炸龙、舞狮等文化习俗,具有典型的汉族移民文化色彩,米花、麻叶、菜粑粑等,不仅是这一带人家待客的珍品佳肴,也是浸润着汉族移民文化乡愁和家园乡愁的特色美食。
米花、麻叶、菜粑粑都是以大米为食材的食品,成品均为圆形状,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尤其是米花,色彩鲜艳饱满,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在汉族移民村寨的婚嫁礼仪和节日祭祀活动中,都少不了米花、麻叶。如在结婚前夕,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行客单”上的礼品,列有“米花、麻叶各12个,米酒80斤,糍粑24个,糖果24斤……”米花、麻叶放在最前面。男方挑礼物的一行人到女方家里,女方要设宴款待,并请家族及本地亲友相陪,在邀请客人“坐席”开宴之前,女方会请客人先“吃茶”,桌面摆炸酥米花、麻叶、菜粑粑、腌生姜、糖果等。汉族移民后裔流传至今的“吃茶”习俗,是指客人刚到,在吃正餐之前,先请客人品尝米花、麻叶、菜粑粑和糖果。食用时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热腾腾的香茶一倒出来,就得趁热喝,主客之间,相互致意、谦让,一边动手抓食品,慢慢品尝,一副斯文的样子。当地一首民谣唱道:“米花麻叶菜粑粑,团团圆圆到你家,贵客到来才享用,不用筷子用手抓。”
米花、麻叶、菜粑粑的做法,以隆里古城最具代表性,隆里汉族移民后裔称为“开米花,擀麻叶,做菜粑粑”。米花风味香、软、柔腻,在汉族移民后裔的文化传承中,“开米花”就是用巧手厨艺让大米开花,开成象征富贵圆满的美丽之花、生活之花。麻叶形状像叶片,所以称为麻叶。麻叶的色彩温润柔和,有家常的亲切和暖意。菜粑粑香、酥、脆,农忙季节,菜粑粑是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人特别享受到的佳肴。
春节期间,宾客临门后,主人将存放的米花、麻叶、菜粑粑取出,用菜籽油在锅中加温炸焦,再配以油炸糍粑、腌姜、节骨茶,摆上桌面一起招待宾朋,其味香、脆、酥、甜,越吃越香,让人回味。
汉族移民村寨的食品保存着中原和江南的饮食特点,是春节期间和娶亲、嫁女、乔迁新居等喜事中招待宾朋好友的传统食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酥香、色美、可口、食而不腻。蒸米花、炸麻叶、做菜粑粑这些传统汉文化饮食习俗,一直传承至今。这些富有特色的食品,在汉族移民后裔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良好的传承,更与他们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是物化了的故土家园记忆,寄寓了人们对身世血脉的回望。600多年来,汉族移民后裔以执着的信念,顽强地坚守着当初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习俗与饮食传统,守望着他们的乡愁。
汉族移民村寨的传统美食,萦系着味蕾上的思乡情怀。走进这些村寨,手捧一杯清茶,慢慢地品着米花、麻叶、菜粑粑等美食,那种清幽的气息,那样柔软的时光,足以温暖每一个想家的人。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 | “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文/杨秀廷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
有一种乡愁发端于味蕾上的记忆,如岁月唤醒沉淀在血液中的故土情怀。米花、麻叶、菜粑粑,这几种从中原和江南传到贵州黔东南亮江流域的特色美食,600多年来,承载着明代移民后裔浓浓的乡愁。
明代初期,朝廷在黔湘桂边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卫所,来自中原和江南的汉族人迁入,其后裔传承故土家园的生产生活方式,衍生了汉族移民文化。黔东南亮江流域至今仍保存着以新化府、铜鼓卫、隆里守御千户所、亮寨司、雷屯、新化寨等为代表的汉族移民文化遗存。蒸米花、炸麻叶、耍“花脸龙”、舞水龙、演汉戏、舞狮等,都是这一带传承至今的汉文化遗产,饶富深意。
汉族移民村寨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姻生育文化、建筑文化等,与当地苗族侗族文化风习大为迥异,特别是“花脸龙”、汉戏、阳戏、迎“故事”、水龙、炸龙、舞狮等文化习俗,具有典型的汉族移民文化色彩,米花、麻叶、菜粑粑等,不仅是这一带人家待客的珍品佳肴,也是浸润着汉族移民文化乡愁和家园乡愁的特色美食。
米花、麻叶、菜粑粑都是以大米为食材的食品,成品均为圆形状,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尤其是米花,色彩鲜艳饱满,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在汉族移民村寨的婚嫁礼仪和节日祭祀活动中,都少不了米花、麻叶。如在结婚前夕,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行客单”上的礼品,列有“米花、麻叶各12个,米酒80斤,糍粑24个,糖果24斤……”米花、麻叶放在最前面。男方挑礼物的一行人到女方家里,女方要设宴款待,并请家族及本地亲友相陪,在邀请客人“坐席”开宴之前,女方会请客人先“吃茶”,桌面摆炸酥米花、麻叶、菜粑粑、腌生姜、糖果等。汉族移民后裔流传至今的“吃茶”习俗,是指客人刚到,在吃正餐之前,先请客人品尝米花、麻叶、菜粑粑和糖果。食用时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热腾腾的香茶一倒出来,就得趁热喝,主客之间,相互致意、谦让,一边动手抓食品,慢慢品尝,一副斯文的样子。当地一首民谣唱道:“米花麻叶菜粑粑,团团圆圆到你家,贵客到来才享用,不用筷子用手抓。”
米花、麻叶、菜粑粑的做法,以隆里古城最具代表性,隆里汉族移民后裔称为“开米花,擀麻叶,做菜粑粑”。米花风味香、软、柔腻,在汉族移民后裔的文化传承中,“开米花”就是用巧手厨艺让大米开花,开成象征富贵圆满的美丽之花、生活之花。麻叶形状像叶片,所以称为麻叶。麻叶的色彩温润柔和,有家常的亲切和暖意。菜粑粑香、酥、脆,农忙季节,菜粑粑是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人特别享受到的佳肴。
春节期间,宾客临门后,主人将存放的米花、麻叶、菜粑粑取出,用菜籽油在锅中加温炸焦,再配以油炸糍粑、腌姜、节骨茶,摆上桌面一起招待宾朋,其味香、脆、酥、甜,越吃越香,让人回味。
汉族移民村寨的食品保存着中原和江南的饮食特点,是春节期间和娶亲、嫁女、乔迁新居等喜事中招待宾朋好友的传统食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酥香、色美、可口、食而不腻。蒸米花、炸麻叶、做菜粑粑这些传统汉文化饮食习俗,一直传承至今。这些富有特色的食品,在汉族移民后裔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良好的传承,更与他们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是物化了的故土家园记忆,寄寓了人们对身世血脉的回望。600多年来,汉族移民后裔以执着的信念,顽强地坚守着当初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习俗与饮食传统,守望着他们的乡愁。
汉族移民村寨的传统美食,萦系着味蕾上的思乡情怀。走进这些村寨,手捧一杯清茶,慢慢地品着米花、麻叶、菜粑粑等美食,那种清幽的气息,那样柔软的时光,足以温暖每一个想家的人。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 | “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文/杨秀廷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