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利用好自贸港政策 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定制化景区
三亚新闻网2月24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蒙蒙)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海洋文化可谓是三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三亚绝大部分景区酒店也都是依海而建,绝美的海景也是游客到此旅游的源动力。其中有一个海岛景区就不得不提,那就是蜈支洲岛,开业20年来,这里已成为三亚地标性景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蜈支洲岛副总裁丁峰对于景区“十四五”的展望及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产品的思路,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投入1亿多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蜈支洲岛是目前三亚最受欢迎的景区之一,品牌影响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景区做了哪些方面的升级和改造?
丁峰:在“十三五”期间,蜈支洲岛景区确实做了很多升级和改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的基础设施,我们先后投入了1个多亿,完善了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通道、基地码头,以及岛上的冬季码头、环岛路面的改造,提升了景区的硬件配套设施;二是在旅游环境设施方面,共投入了800多万元,建设了淡水净化系统,为整个岛的淡水使用提供了支持。同时,我们也对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进行了提升,扩大了污水净化处理产能。另外,我们还持续推动厕所革命,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海上花和五叶草等三座3A级旅游厕所;三是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了小勇士儿童乐园、喷泉音乐广场、海洋运动服务中心、生态观光车服务中心以及潜水俱乐部等一批重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四是在旅游运营交通工具方面投入是比较大的,投入1.5亿元建设并投用8艘“海棠之星”系列的铝合金双体高速客船,以及两艘海上俱乐部和潜水部配套的专用船舶——“海岛玩家1号”和“蜈潜二号”,这也是同时匹配景区产品的升级配套设施。
计划两年内建设一座集科技感、现代化于一体的室内大型游客服务中心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景区又有何计划呢?
丁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蜈支洲岛景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觉得首先在软件方面,要持续完善线上的预订销售系统,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全渠道的分销系统和岛上的会员管理系统,从而全面推进智慧化景区的建设进程,打造一个智能化、科技化、系统化的旅游服务平台。其次,在硬件设施方面,企业自筹资金3个亿左右,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建设一座集科技感、现代化于一体的室内大型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政府完成了相关用地征地的工作。这个游客中心其实就像是机场或者动车站的等候大厅,叫景前区游客中心,是码头的旅游配套设施。该中心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游客排队上岛的瓶颈问题,游客将减少排队时间或不需要再排队,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度。最后,在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将依托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效,重点打造蜈支洲岛潜水品牌,对标国际提升潜水产品、潜水设备以及潜水服务的水平。
未来将打造“开放型的海底生态公园”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刚才您提到了“海洋牧场”,据我们所知,这个项目是在10年前就开始了,可以说,这也是景区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产品中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否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情况?
丁峰:蜈支洲岛是个海岛型景区,海洋文化一直贯穿在蜈支洲岛发展进程中。“海洋牧场”建设现在已经进入到二期人工鱼礁的制作阶段,预计在今年“五一”前后,将制作完成的870个人工鱼礁投放到我们指定的海域,这样“海洋牧场”的规模又进一步扩大了。未来想通过打造海底村落、海底艺术雕塑群、海底军事博物馆,构筑成一个开放型的海底生态公园,我们叫“开放型的海底生态公园”。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局面。
另外,我们“珊瑚宝宝”的移植,也是利用海洋保护和潜水相结合的项目。同时,景区也在尝试携手一些公益组织和环保人士,开展海洋科普、海洋环保活动。还将通过开展潜水冬令营和夏令营,把潜水人群向年轻一代转移,增强年轻人的环保意识,让年轻一代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海洋保护和建设当中来。
打造“旅游+体育”专业化品牌景区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蜈支洲岛的海上项目非常知名,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那您怎样看待“旅游+体育”这样的旅游模式?
丁峰:自蜈支洲岛开业以来,我们一直在对“旅游+体育”这种模式进行尝试。经过二十年的运营和开发,实际上也积累了一大批深受游客喜爱的水上运动项目。2017年,景区入选了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并自2017年起,连续四年获得“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的称号。这些年,景区通过举办及支持动力冲浪板国际赛、第十届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及国际水下摄影赛等赛事活动,不断探索和挖掘“旅游+体育”的品牌价值和效应。我们还通过赛事举办的契机,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水上运动竞技和表演团队,曾在2020年动力冲浪板全国锦标赛上代表海南参赛,获得了男子动力冲浪板环圈竞技赛和场地回旋障碍赛的双料冠军和双料季军。这些赛事对品牌推广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景区以前的水上运动项目大多是体验性的、参与性的,而近些年我们推出的产品叫“极限玩家”,就是相对专业的人员来参与的产品,也就是说通过这些项目的普及与运动的开展,有些人逐渐从业余爱好者转变成了专业玩家,兴趣更加聚焦到某一个专业的产品上面来了。而且这种专业爱好的市场非常广阔,面对的人群也正好都是年轻人,他们可以通过现代的自媒体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速度会更快。
今年,景区想联合CMAS(国际水下运动联合会)、PADI(专业潜水教练协会)、SSI(国际水肺潜水学校)、AIDA(自由潜水员协会)四大国际性的专业潜水联合会,以及和一些内容专业平台合作,举办2021年海南国际潜水节,通过举办国际水下摄影大赛、千名潜水网红创作赛,以及潜水论坛、潜水展、“守护深蓝”等海洋公益环保活动,打造中国潜水界的聚会盛宴,推动中国潜水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利用自贸港政策,引进更多先进旅游设施,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定制化景区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多次被提及。您觉得自贸港建设会给景区带来哪些利好?景区如何利用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丁峰:毋庸置疑,海南自贸港建设对于企业发展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其在税收、人才引进、跨境流动等方面的政策都让我们受益。尤其是跨境流动这方面,对企业来说就更加明显,因为我们做“旅游+体育”就需要从国际上引进很多先进的旅游设施和运动产品,如果这些产品是免关税的,我们就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去引进更多设施,从而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企业建设和自贸港建设步伐要协同一致。实际上,做好这些最主要就是对标国际,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走专业定制化的旅游路线。我们不能再走单一的观光型路线,这种观光型不能说没有,它一定要有,但是旅游市场消费是要有层级的,也要有专业的对标人群。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你要人消费,怎么消费?那就一定要有吸引人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国际化、普通化的,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所以要打造这样一个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走定制化的旅游路线,这样才能够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助推自贸港建设。
原标题:三亚蜈支洲岛副总裁丁峰:利用好自贸港政策 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定制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