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饰龙”正在杭州工美馆展出,请你一定去现场看

来源: 小时新闻 时间: 2021-05-16 03:45:29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叶秋蕙

“太震撼了!”

今天(5月15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刻艺求工——乐清细纹刻纸艺术联展”正式开展,第一批观众被展览中呈现的精美工艺深深折服,大家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现场看。

在浙江温州乐清,有一项从明朝流传至今的绝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饰龙”制作技艺。

什么是“首饰龙”?

它是一条用于祈福的龙船灯。

早期出现的龙船灯制成龙头形,里面放置绸布制做的古装戏曲人物,四周贴满刻纸,造型比较简单,民间称之为“平龙”。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里面装上了许多木质齿轮。不仅龙船会动,各组装饰人物也都能活动,出现了被称为“首饰龙”的龙船灯。

这次展览,一进入展厅,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首饰龙”,长5米,高2.8米。

它像是一艘龙船,底部有着龙头龙尾,一层层上去,加上顶部,共有四五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人物。

比如,两侧是三十六行的人物,织布、打稻、拢车等等,各个工种。

龙头从上数,第一层是大闹天宫,第二层是封神榜,龙尾的第一层是水漫金山,上去一层是西游记师徒四人和盘丝洞的故事。外部装饰也很多,包括龙船花、绢花、灯彩、龙头龙尾等,极尽奢华。

制作人之一,乐清首饰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顺奎在现场一个个为大家介绍。他说,这个首饰龙上面,有300个绸塑人物,全是手工制作。

最让大家拍手叫绝的是船身一侧有个摇柄,只要轻轻用力一摇,整艘船的各个配件和人物都会动起来。

这是怎么做到的?

正当大家都在好奇的时候,林顺奎做了解释。原来,“首饰龙”整体框架是用毛竹加杉木搭建而成,轻巧牢固;内部的人物和零部件能动起来,主要归功于各种规格的木质齿轮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林顺奎说,首饰龙制作工艺和流程非常复杂,包括竹编、纸扎、灯彩、雕塑、刻纸等技艺,这就要求匠人不仅要有集百工于一身的能力,还需通晓绘画、戏曲、文学、美学等。大规格的首饰龙,一般长约4米、宽2米、高2米,需要耗费工匠一整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首饰龙”极具装饰性,四周布满了精细的刻纸,也叫“龙船花”。闹龙灯时,各村庄比赛,看谁家的龙灯最精美,而龙船花细致与否成了主要标准之一。

“我们那个时候,就拼谁的刻纸技术厉害,谁的纹路最细最好看。”乐清细纹刻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余华笑着介绍。

一张龙船花的制作,从四周到中间,一般分为三层:最外一层比较简单,其图形叫做柳条;第二层是主体部分,面积较大,由各种几何纹组合而成;中心部分是最见功夫的地方,刻着极细的鱼鳞纹或双鱼等。

就这样,乐清剪纸与龙船花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乐清细纹刻纸。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知道这个刻纸的纹路究竟有多细,匠人们的刀工有多厉害。

下面这幅的由陈余华创作的龙船花,是细纹刻纸里最细的一件作品,可以在鲁班尺一寸里刻出52根线条,每根线条仅有1毫米,真可谓是条条细如发丝(鲁班尺长46.08厘米,尺间有八寸,每寸5.76厘米)。

小时新闻记者和很多观众隔着展柜看了很久。不少观众都竖起大拇指:“这个刀工厉害了,这么细还不能断。”

本次展览,展出200件乐清细纹刻纸作品,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具乐清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展览时间:

2021年5月15日-2021年8月15日

展览地点: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