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天眼聚焦】贵阳贵安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加速推进

来源: 天眼新闻APP 时间: 2021-05-31 06:45:33

    全面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贵阳贵安“强省会”实现工业大突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贵阳贵安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奋勇争先。2020年,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51.1,领跑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加速迈进,从企业的账本中能感受到发展与变化。  

数据蝶变的“效能账本”

  在做强做优大数据产业的同时,贵阳贵安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实体经济乘“云”而上。  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前身为铁道部贵阳车辆厂,主营铁路货车修理和制造、铁路车辆配件及钢结构制作安装。2015年,面对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铁路货车检修难度加大等困境,公司探索“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在内部展开信息化普及。

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工人在转向架车间作业

  “我们自主研发,建成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的铁路货车检修生产应用与智能分析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BI(商业智能)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条码系统,这些系统环环相扣、各司其职,实现了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健说。  据高健介绍,铁路货车检修生产应用与智能分析系统“火眼金睛”,通过对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判断、自动报警,实现对检修生产的“过程管控”。ERP系统则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精准分配每日工作量和所需材料,实现自动排产,降低生产服务成本。  如今,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的铁路货车检修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货车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具备年修12000辆、新造3000辆铁路货车的实力。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15.8%;利润同比增加2836万元。  

智造优化的“人力账本”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贵阳贵安制造企业通过深度优化生产流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不仅让工厂更加智慧,也让工人省心省力。  2016年,致力于高精度数控刀具生产及销售的泰和超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安新区成立。在公司加工车间内,上百台设备进行着产品的各项加工,再经一系列检测后,装车发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以我们这样的生产规模,用传统生产模式大概需要400多名工人。但公司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现在只需要100多名工人就足够了。”该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表示,大数据运用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贵州中晟泰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LED智能工厂

  固晶、焊线、编带、分光测试……在贵州中晟泰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LED智能工厂,一眼望去设备运转有序,就连上下料都不用人来操心。“哪个器件需要到哪种设备上加工,通过电脑控制就能一气呵成。像这样的全自动流水线,1小时能产出5万颗LED器件,1个人就能兼顾8至12台设备。”该公司投资总监刘占飞说。  中晟泰科于2019年在贵阳投产,斥资上亿元建设智能制造研发、生产总基地,重点打造智能终端结构件、键合金丝新材料、LED芯片及半导体、MEMS声学芯片等高精尖电子信息化产品。  “看似繁杂密集的机器设备,只需人为设置生产编程后就能集中开工。现在,2个人就能顶以前20个人的活儿,还能实现LED器件芯片尺寸的优化,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在刘占飞看来,公司对数字化改造的投入非常值得。今年一季度,公司产值达5.3亿元。  

数据“大脑”的“绿色账本”

  在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上千个项目的运行数据无一不映射到“大脑”——“易方云”数据中心。  “‘易方云’可以实时连接千里之外的项目现场,只要发现哪里的能效指标超标,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通知当地服务工程师,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科学的节能智能控制方案,实现‘大数据+节能服务’的真正落地。”据公司行政总监郭云霞介绍,公司还推出了“超高效数据机房解决方案”,让机房实现无人化智慧运行,并解决了机房冷却效率过低和热点分布不均的问题,节约了近30%的能耗。  “目前,公司在全国27个省、市投运中央空调节能项目3000余个,项目平均节能率达到29.6%。”郭云霞表示,随着企业在节能领域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汇通华城已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共取得44项专利,掌握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主要关键技术,为规范本行业的产品生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可清楚看到上千个项目运行数据

  全自动辊道窑炉,精确控制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送气、排气设施一应俱全……走进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工艺映入眼帘。  2011年,看准市场对电池生产原料的需求,安达科技转型投入到锂电池材料的生产研发中。从传统磷化工企业到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这场跨界令安达科技抓住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拆除所有黄磷生产线,专注于制造动力电池的功能性材料,并完成新三板上市。  “今年,公司年产能可实现4万吨磷酸铁、2.5万吨磷酸铁锂,年产值达到12亿元。”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寻说,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公司还启动了新厂房建设,“争取到2025年,实现30万吨磷酸铁和30万吨磷酸铁锂的目标,销售收入预计达120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编辑 刘娟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

关键词: 天眼 聚焦 贵阳 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