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俩吃野生蘑菇中毒,奶奶去世孙女ICU救治半月脱险
三湘都市报6月17日讯(记者 李琪 通讯员 李沙丽 吴靖)因为吃了毒蘑菇,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居民廖庚华因此失去了母亲,1岁8个月的女儿丫丫(化名)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经过半个月的抢救、治疗,做了85个小时的血液净化治疗,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经常吃野蘑菇的,怎么会有毒呢?”6月17日上午,得知女儿脱险,廖庚华终于松了口气,希望自己家的这起悲剧,能警醒更多人。
蘑菇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 湖南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再次发出提醒,很多毒蘑菇和可食蘑菇长得非常相似,菌类专家都很难辨识,避免悲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
奶奶去世,女童救活了仍需面临后遗症
廖庚华一直在外打工,妻子吕女士带着女儿丫丫在江华老家。 5月27日,吕女士有事外出,中午由奶奶带着孙女吃,吃的是野外采来的蘑菇。
当晚,奶奶开始呕吐,出现了中毒症状,送到了当地医院。凌晨时丫丫出现不适,家人又慌忙将孩子送到医院。30日,奶奶不幸去世,31日凌晨,眼看着丫丫病情加重,家人将她送到了湖南省人民医院。
入院时,丫丫已经休克,血压测不出来。气管插管、血浆置换......经过多次血浆置换和85个小时的血液滤过治疗,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6月15日撤除了呼吸机。今天,丫丫终于脱离了危险。
医生表示,孩子经过这一遭,康复后还是可能会有心脏、肝脏方面的后遗症,损伤或许是终身的。
中毒的大多是有采食经验的人
6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公布了调查数据,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共报告了10036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导致38676起疾病、21967人住院,788人死亡。
西南地区是发生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最多的地区,共有蘑菇中毒事件6062起,导致24444人患病,454人死亡。其次为中部地区,共1900起,导致6559人患病,137人死亡。其中,云南、湖南等5省报告蘑菇中毒事件最多。
6月气温升高,梅雨季节天气湿热,我省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记者从湖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6月以来,永州和湘潭已经先后发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根据丫丫的症状,医生判断其食用的野生蘑菇,可能是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两者颜色一黑一白,号称蘑界的“黑白双煞”,也是我省主要的致死剧毒蘑菇。统计数据显示,我省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死亡病例中有至少70%以上由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等剧毒鹅膏引起,死亡人数上百人。
年年提醒,还是有人中毒,有人死亡!“中毒的大多是有采食经验的人!不要盲目自信。”专家提醒,毒蘑菇很难辩,很多毒蘑菇和可食的蘑菇(如火炭菌、石灰菌)长得非常相似,连菌类专家都很难辨识,不要盲目自信。
链接:误食了毒蘑菇该怎么办?
1、关注“潜伏期”,6小时以上很危险
什么叫潜伏期?就是从吃到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一旦超过6个小时,要立即到县级以上有救治经验的医疗机构救治。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四个阶段:潜伏期(6~12小时)、胃肠炎期(6~48小时)、假愈期(48~72小时),内脏损害期(72~96小时)。故误食此类蘑菇中毒一般发病较慢,这样沉得住气的“杀手”很容易让人在发病初期察觉不到,没引起重视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2、关注“假愈期”,切记留观2-3天
误食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除了在初期无法察觉,中毒后的第2-3天它还有个“假愈期”,发生在中毒者恶心、呕吐、剧烈腹痛之后,中毒症状消失。中毒者因此放松警惕,急着停止治疗急着出院回家,一旦错过了假愈期,耽误最佳抢救时间,再次入院救治成功的几率很低。
这种蘑菇,作为“致命杀手”十分狡诈,中毒症状好转后一定要耐心观察2-3天,看肝肾功能有没有明显变化,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