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贵州化屋村:破除发展瓶颈 踏上致富大道

来源: 天眼新闻APP 时间: 2021-08-31 04:45:36

8月25日,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王光元农家乐饭店里客满为患,老板王光元正在厨房忙着给客人准备地道的农家菜。

从化屋村高处的观景台眺望美景

厥荠菜、蓝竹笋、野生蘑菇……一个硕大保鲜柜里挤满了富有特色的农家风味,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十多年前的化屋村交通闭塞、经济条件落后,村民们都是以种地为生,一年到头看天吃饭勉强糊口,十分贫穷。”王光元说,2003年,迫于生活压力,他和妻子远离家乡,到浙江温州打工挣钱。

“我和妻子没啥文化,在温州打工期间只能找到一些体力活儿,干零工。”王光元说。

2016年,按照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王光元一家搬进了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新房。王光元思来想去,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利用化屋村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办起了农家乐。

“我们这里生态好、风景好,周边省市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旅游,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王光元兴奋地说,想不到原本落后的小村落,不断发展,自己也能“洗脚上岸”当老板,吃上“旅游饭”。如今前来游玩的游客数量一路看涨,王光元家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缝纫工人正在赶制服饰

另一边,化屋村苗绣商店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2019年11月,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正式创立。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36个员工、20台机器,2020年产值100多万元。

“在化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并以构图美观、浓厚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

村民尤荣春是扶贫车间里的缝纫工,2020年刚进入车间。“没来车间上班之前,她在家带孩子,没有经济收入。现如今,一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尤荣春说,“对于我来说非常满足了。重点是离家近,照顾小孩老人也方便。”

近年来,化屋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乡村旅游飞速发展——

2007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同年,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有一部分外出务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业,一部分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大家都在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9年底化屋村贫困人口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00元。

如今的化屋村已经是出了名的旅游特色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宜居的环境……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化屋村徐徐展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 韦依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