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共富”路上 仁和速度丨先减后加 描绘产城融合新风景

来源: 浙江新闻 时间: 2021-09-05 01:45:30

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所见风景都各有不同。

沿着东西大道自西向东驶入,一路上,可以看见不少工程车辆驶过。西部,是仁和街道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块,南方泵业、山虎集团、世典遮阳……一家家工业龙头企业均坐落在此。与西部的先进制造业不同,东部水系发达,环三白潭而兴盛的乡村,依旧保留鱼米水乡的风韵,宛如踏进世外桃源,优美如画。

南“红”北“绿”,风景也截然不同。南部集镇配套齐全,有着现代化城市的便捷,北部美丽乡村,有着看不完的乡愁;南部根植红色基因,串起仁和红色文化带,北部依水而生,人们敢想敢干不断革新着水产养殖技术……

共同富裕,群众盼望的是要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如今的仁和街道,也正围绕“智造新区 风景仁和”的目标里,向着“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

先减后加

为先进生产力腾出空间

2021年已过大半,仁和街道城建管理办公室主任金海明的工作记录里,已完成一半的征迁项目,剩余一半的项目上,也圈圈点点了不少关键词。“今年总共涉及18个项目,1564亩土地,涉及276户农户需要征迁。”征迁相关的数字,金海明可以脱口而出,他说:“腾出这些空间是为了保障配合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和产业上的建设需要,一定要按计划完成征迁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但仁和街道征迁工作组内总是井然有序,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征迁服务流程。从农户动员会开始,到入户评估、实物核对、后续查漏补缺、签约腾空,拆迁全过程中,仁和街道征迁工作组会对每一户涉及征迁的家庭,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特别是在解释征迁政策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上门交流至少5次。来往多了,大家就都熟悉了。”据金海明介绍说,除了形成服务流程外,街道也制定了自上而下的服务机制。

早在年初,仁和街道围绕18个征迁项目,划分出6个征迁大组,由街道班子成员兼任各组长。大组内又以4到5人为1小组,每小组针对6到10户拆迁农户展开“一对一”全流程服务。

有了全流程的服务机制,街道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拆迁农户的实际需求,并以“三服务”的形式解决他们的问题。金海明说:“我们在前期沟通时,有人会提出一些需求,比如家有高龄老人的在临时过渡上有要求。那我们就会把问题反映上来,在每周街道主要领导召开的征迁例会上讨论,结合群众的需要,也结合仁和的实际情况,讨论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有些空间为了区域发展需推倒重建,而有些老工业园区,则需要通过腾笼换鸟实现有机更新。

在云会家纺产业园内,3家从事高端家纺生产的企业正稳定生产经营着。2.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环境整洁,全然不见曾经的杂乱。“原先这里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印染企业,占20多亩地,但这家企业是传统的印染企业,产值比较低。” 仁和街道区域发展办黄华说,2019年,仁和街道对这片区域进行整治,淘汰关停了原先的传统企业,腾出24亩的产业空间,并引进了产值较高、污染较小的高端家纺生产企业。

云会家纺产业园的转型升级,只是初步尝试。今年,仁和街道计划将辖区内的大运河工业园区进行提升改造。“工业制造业是仁和的支柱产业,如何通过引进提升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去提升仁和的城市定位和品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实践的。”黄华说。

基于此,仁和街道以“靓城行动”为契机,将对大运河工业园区的24宗工业用地、60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前期摸排,街道已掌握了产能较低、亩均税收较低的企业名单,计划逐步进行提升改造或清退工作。同时,针对已建成20余年的工业园区,街道计划重新规划建设该园区的基础配套,包括厂房外立面改造、道路修缮、园区环境整治等。

黄华说:“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大片区的整体规划,把空间腾出来,环境整好来,才能把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引进来,让这片工业集聚区不仅仅有产业活力,也有城市品质。”

规划先行

打造湿地水域样本

仁和街道以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不仅仅针对东部的工业区,也将此适用于北片三白潭湿地。

水系发达,是仁和街道的天然优势之一。辖区内河道总长216.59公里,水域面积达8.38平方公里。其中,与京杭大运河相连的三白潭,是余杭区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曾承担起备用水源的功能,也已入列浙江省第二批湿地名录。沿湖的北片6个村,临水而居自然也依水而兴。青鱼干养殖加工、青虾苗种繁育……不断创新的专业水产养殖技术,是沿岸养殖农户多年来的宝贵经验。

天然优质水系和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使得三白潭片区内,已集聚了一批以恒泽、建光为代表的科技应用较为先进、一二三产结合初具雏形、带动能力较强的渔业企业。仅去年,仁和街道的水产养殖产量达9166吨,产值为2.99亿元。

面向这潭清水,仁和街道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单打独斗,更需从整体入手。关于这篇“水文章”如何继续做?仁和街道群策群力,先从“五水共治”着手,已在尾水治理、截污纳管、生态治理等方面提炼出有效做法。再过不久,仁和街道关于三白潭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也将会出炉。

“相较于之前,我们都是点上突击,环境上,美丽乡村提高一些村庄的基础建设,水资源上,引进一些科技型企业,但从来没有从整体上去打造过。比如说,三白潭周边还是比较原始的湿地状态,怎么样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将湿地风貌与乡村相融合,打造出水乡的韵味。再比如在产业上,只看中企业自身的产能、创新水平还不够,要从延长产业链的角度,才能带来整体效应。”仁和街道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建明说。

有了思路,该从何处落手?仁和街道从今年5月刚成立的余杭区首个农业科创孵化园试点。

据悉,该农业科创孵化园就落地在三白潭村,拥有4423平方米的孵化空间,目前已经孵化入驻企业5家,计划迁入企业7家、孵化企业2家。仁和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张卓琦说:“这5家已入驻的企业,包括了涉农、涉科、涉水等方面。有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型企业,也有以领先科技专注水治理的产学研项目,还有为美丽乡村运营策划的专业团队。也就是说,我们从引进企业的角度来说,就已经做好了产中有城、城中有产的融合布局。”

在农业科创孵化园的试点基础上,仁和街道对于三白潭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也谋定了方向。

该规划将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突出特色”的基本理念,围绕仁和北片6个村26.7平方公里,以三白潭湿地为核心,串联起北片河、湖、漾、潭等湿地水系资源。仁和街道将进一步丰富人居共融的“湿地水城”内涵;以省级渔业样板村为目标,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拉长渔业产业链、丰富产业体验形态,力争打造独具仁和特色的“湿地水域样板”。

产中有城

加速现代城市配套

腾笼换鸟,为先进制造业让空间,整体规划,为原始湿地保护利用谋出路,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加强城市功能配套也需与产业发展相配套。

提高村社内两个中心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仁和街道在深化“三服务”过程中,正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发现村社办公楼都比较老旧,便民服务中心的配套不全,与办公管理中心的功能分区也比较模糊,所以今年我们要针对村委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仁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以即将试点打造的平宅村为例,仁和街道将对该村委办公楼进行改造提升,在外形上保留旧楼的风貌,功能上依托清点出的存量空间,新建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群众会客厅等公共设施。

“平宅村还有个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等配套都在周围,所以我们计划改造村委办公楼,将这些便民配套串点成线,打造一个便民集群。这样老百姓来到这里就可以‘一站式’办事和活动。”该负责人说,“我们不仅仅是做好一幢楼的改造,而是做一个谋划,通过清点村里闲置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在每个村社都打造一个服务中心集群带。”

除了提升村社的单元公共服务能力外,仁和街道的基础配套也正日益完善:与浙江外国语学院签订战略合作,通过校地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辖区内中小学间协调发展增添高校力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迎来改扩建,进一步扩大基础医疗规模;规划中的杭州至德清市域铁路将接驳杭州地铁10号线,拉近仁和街道与杭州主城区、德清的交通距离……

今年,仁和街道涉及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及美丽城镇建设、交通提升等建设项目共计20个,计划投资6亿元。产中有城、产城融合的新仁和指日可待。

标签: 描绘 风景 新风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