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创生展”省博物馆开展丨展至12月30日
贵州传统民居古建特点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是什么?9月4日,贵州省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内,以传统民居修复为主题的“考·工·记——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创生展”开展。新颖的空间布置、古朴的建筑模型、丰富的修复记录,直观地阐释了古建修复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展览由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分为“守望故乡、修复传习、活化共享”三个主题,展出了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自2014年以来对贵州云山屯、本寨、石头寨、羊排村、朱家荡、马头寨的修复过程,及其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
展出现场,266张照片、10个建筑模型、16本相关书籍、5个艺术装置、45件传统木匠工具,以及视频、互动体验等内容,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空间观展体验。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有724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0.66%,数量居全国第一,丰富的乡土建筑遗产构成了贵州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风貌的重要底色。在近40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日益萎缩,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创生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此次展览旨在从贵州民居的建筑色彩上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观众通过了解贵州民居的分布特点和乡土建筑遗产的价值,增进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坚持空间文化的在地特性、恢复乡村景观的文化活性、保护与创生同时并举,是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理想目标。”策展人、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负责人越剑说,在修复工作中,建筑师们通过跨文化、可持续的乡土建筑遗产的修复性实践活动,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关注度,为日趋萎缩的乡土建筑遗产提供创造性修复的全新契机与多种路径。
在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罗德启看来,该展览是对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从“记”到“技”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贵州如何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它将给人们带来不少启示,通过展览可以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动和树立保护我省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从深度和广度营造保护历史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该展的推出意味着博物馆把目光投向乡村,投向乡村遗产,关注乡村遗产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注博物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省博物馆首次与馆外策展人合作推出的展览,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并引领潮流的文化空间,是开放的、包容的,是“我们的博物馆”。省博物馆的目标是建设无边界的博物馆,此次展览是推倒博物馆“围墙”,让社会策展人融入到博物馆展览活动中的一次尝试。因此,从乡村振兴和无边界博物馆两个维度上,都是一个有意义的展览。
据悉,该展览将展出至12月30日。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曹雯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