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走进乡村看小康②】“平躺”到“站立” 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食用菌有了新“玩”法

来源: 天眼新闻APP 时间: 2021-09-16 23:46:00

  9月13日,沿着蜿蜒山路,走进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食用菌基地,工人们劳作正忙。焊接、铺膜、挖沟、打孔、挂袋……在大家娴熟的技艺下,一袋袋洁白的菌棒整齐地挂在棚内。

  “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那么多年,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站立’起来的菌棒呢,以前都是‘平躺’的。”正在挂菌棒袋的杨胜英笑呵呵地说。

  杨胜英是中华山村金家组的村民,今年52岁,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务工,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颇为熟悉。

  过去,由于山多地少,杨胜英和其他村民一样,长期过着“放牛好耕田,养猪盼过年;喂鸡筹柴米,奔波为油盐”的艰难日子。一年所种的作物,到年底也只不过勉强够吃,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没钱购买,肉都吃不上几顿。

  久而久之,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村里更显荒凉。

  为扭转困境,2016年,中华山村村支两委前往浙江考察学习,将生长周期短、种植见效快、利益高的食用菌带回村里,并建起食用菌基地,让乡亲们稳了就业,多了增收路。

  数年来,围绕做好农业产业革命这篇“大文章”,全村广大干群团结一心“泡”在大棚里奋进创业。到2018年底,全村169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吸纳为社员,并直接参与到合作社产业规划、生产和监管等环节。

  然而,囿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食用菌只是粗放的堆放在棚内,既不便管理,又不利生长、采摘,在产量、品质、效益上不尽如人意。

  今年8月,敖寨乡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利用该公司的优势技术和生产模式,在中华山村原有食用菌基地的基础上,打造生态智慧农场,让食用菌产业发展迈向标准智能化。

  “原来只能放1个菌棒的地方,现在一挂可以吊6个菌棒,以前1亩地只能放1万棒菌棒,现在可以挂6万棒,效能产出是以前模式的6倍以上。”敖寨乡党委副书记吕胜朝介绍,采用立体挂袋模式生产木耳,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减少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实现了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该智慧生态农场的菌棒,均是从印江木黄产地制作好后运送而来,进棚挂袋后,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浇水,调节棚内湿度,便于管理。

  待食用菌成熟后,经过晒干处理,梵天菌业将直接前来农场,以市场价统一收购。依托标准化生产模式,这些产品将走出深山,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地。

  “目前,农场内玉木耳已挂袋10余万棒,十月中旬660万棒玉木耳、黑木耳将挂满所有大棚。2个多月后,预计年产的玉木耳、黑木耳可达79.2余万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376余万元。”吕胜朝说,按照“龙头企业+生态智慧农场+村集体经济+农户”四位一体发展方式,村民们获利更多。

  如今,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中华山村成功“翻盘”,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算起收入账,杨胜英感慨:“工资6000多元,土地流转费3000多元,一年下来,不用出远门,纯收入就能近万元呢。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咯!”

策划 陈刚 安慧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阮丹

编辑 陈刚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