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扬州大学“佑见江豚”团队用DNA技术保护“水中大熊猫”
▲团队在扬州江面取水样检测。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的第十届“母亲河奖”评选结果公布。其中,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获绿色项目奖。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活化石”。近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激增。“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连续7年奔走在长江下游岸线,利用专业所长研发DNA循迹技术精准保护江豚,先后获市级以上奖项33项。
巡护达8500公里,记录江豚活动602头次
团队负责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王旭阳介绍,团队成员持续开展水质检测、观测调研、巡护净滩等活动,覆盖扬州、镇江等长江下游地区。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从原先3人增至12人。
截至目前,团队已协助“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对三江营及上下游水域实施常态化巡护达8500公里,记录江豚活动602头次(其中母子豚49头次),累计清理江边垃圾超10吨。同学们持续记录长江三江营段过往船只信息,推动扬州市海事局建设江豚友好型通道;协助长航公安查处各类三无渔船78艘、清缴各类渔具5.4万件、打击非法渔猎12起,为长江下游的江豚生存撑起“安全伞”。
▲学生们参加长江净滩行动。
DNA技术准确高效、不损伤江豚
2020年12月,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签约,成立长江生物大保护·江豚实验室。
“舀一杯水,可知一群鱼,从而能够达到高效精准保护江豚的效果。”在扬州大学张云增教授的指导下,王旭阳与团队成员自主研发江豚DNA循迹技术,在国内首次把DNA比对技术应用在江豚保护领域。通过“DNA片段”密度数据,参照标准曲线,即可分析出有无江豚、相对数量多少以及迁徙规律。该技术把江豚生活水域定位在取水点500米内,避免使用捕捞等手段,准确高效、不损伤江豚。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与江豚保护相关专利3项。
“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让一个物种有继续生存繁衍可能,这太有成就感了!”实验室成员、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刘林林骄傲地说。
▲为长江上的“船老大”宣讲江豚保护知识。
开设讲座200余场,宣教近50万人次
“江豚生活在长江离岸200-300米间,过往船舶和江豚的生活区域时有冲突,船只的螺旋桨会伤到江豚。有时,船只的螺旋桨还会把鱼群打散,影响江豚的捕食和繁衍……”不久前,团队再次开设“江上小课堂”,向镇扬汽渡附近的“船老大”们讲解江豚保护知识。
截至目前,团队已在扬州、南京、镇江建立了36个宣讲基地,常年举办长江江豚讲坛,走进扬州、上海等地学校和社区开设讲座200余场,累计宣教受众近50万人次。
如今,经各界努力,长江三江营水域江豚数量已有明显增加。“希望有更多的环保爱心人士加入到保护江豚的队伍中来,使‘共享一个长江’理念深入人心,让江豚的微笑可以永存。”王旭阳说。
作者:本报通讯员 吴锡平 刘迅婕
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