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带领中学生行走万余公里,看上海这位教书育人楷模的实践
“双减”政策落地,没了培训班和学科竞赛,孩子该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阅读?一位一线语文老师、一场持续了30年的“教育实践”、一部凝聚30年人文教育精华的书,也许能帮助读者找到答案。
今天(12月5日)下午,《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在上图书店首发,作者樊阳和三位嘉宾简平、郭初阳、王胜共同探讨,碎片化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樊阳是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曾出版专著《哪里都是杏坛》,主编《人文行走在上海》系列书籍。1991年,樊阳创办面向中学生的“樊阳人文公益讲坛”,以每周中西文学文化讲座、每月融合文史地的人文行走形式,带领中学生阅读名著,行读万里。30年来,他举办公益讲座逾千场,人文行走万余公里,近千名学生受益。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系列丛书(共4册:《先秦与轴心时代》《汉魏晋与古典时代》《唐宋与西方中世纪》《元明清与西方文明兴起》),精选“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千余场讲座的精华,囊括近100个主题,从人类文明的神话时代到20世纪初现代文明兴起,以文明史贯穿文学史,带领读者深入一场跨越古今中西的人文之旅。
新书发布会上,樊阳谈到,人文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每个人的毕生修炼。同样在中学语文界耕耘的郭初阳说:“爱默生说,司知识的天使懂得最多,司爱情的天使爱得最深。三十年的课堂,三千里地山河,樊老师引领少年人在爱里寻求知识,也教育他们因有知识而爱得更深。”
作家、制片人简平评价,樊阳所传授的不仅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他赋予学生的是精神、品质、情怀、境界,“一个人的塑造如果缺了这些,终究是不完整的。”
面对功利应试之风,樊阳坚守公益教育讲台30年。人文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正是让他坚守的动力源泉。讲坛2007届会员陈天天从北大转学到美国学习政治学和性别学,后赴英国剑桥大学读社会学博士,毕业后在国际组织研究公共卫生领域相关问题。她说,“在人文讲坛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我很多求学和工作的选择。阅读这套《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是一次回顾和再思考的过程。人文教育的重点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思考。”
讲坛2006届会员张亦辰是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在读博士,2017年回到讲坛担任助教。他说,“樊老师是我的人文启蒙老师,激励我顺从内心的想法,从工科码农转向国学研究。樊老师身体力行,为大家提供一个精神的避风港,既在人文经典也在实际交往中去体验人心的丰富多彩,去感受、尊重、包容自我和他者的力量和局限。”
讲坛2003届学生薛贞毕业后一直热心于传统文化公益推广,现在是一名康复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她说:“20年来,我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选择社工专业和关怀青少年成长的工作,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人文课。这套《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最可贵的就是教会孩子懂得爱,爱民族、爱他人,试着去学会爱,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思考、去阅读。通过行走了解历史,通过实践探索人生的价值,成为大写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