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不留空白、不漏一人、区疾控中心科学开展流调工作——抽丝剥茧跑在疫情传播前

来源: 东方网 时间: 2022-01-21 13:33:07

“我们正在准备,半小时内就出发,你们能赶上吗?”1月16日中午12时,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大队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记者,他们接到通知,区内一家汽车销售店有密接人员行动轨迹,需要立刻到现场开展人员摸排。挂断电话,记者随即前往区疾控中心,记录一线流调人员的工作。

精准防控 科学践行

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刘静和邱香负责这次现场流调工作。出发前,她们已经做好全套防护措施,一抵达现场,便立即展开工作。一进入现场,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口罩,记者依然能闻到浓烈的消毒水味,而刘静和邱香早已进入工作状态。“你们有多少工作人员?是否已经按要求做好防护?”刘静询问场所负责人现场基本情况,并在其带领下,根据流调报告、密接自述等,重走了一遍密接人员的行动路线,了解密接人员在场所内的活动轨迹及大致时间节点。

接下来,刘静和邱香就要进入最考验耐心和细心的环节:调阅公共视频,查看密接人员在场所内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由于当天现场的公共视频只能通过场所负责人的手机观看,两名流调人员只能凑在小小的屏幕前,仔细辨认密接人员。“如果有电脑屏幕,就能同时看到多个角度的画面,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更加顺利。而现在只能通过手机观看,就需要更加细心。”刘静说。

“人员和密接人员是否有交流、交流中是否规范佩戴口罩等都是判断的依据。如果鼻子露在外面,或者口罩只是挂在下巴上,那就没有达到防疫要求,还是会被定义为密接的密接。”刘静向记者说明,公共视频显示时间可能与实际时间有误差,接触人员双方是否规范佩戴口罩,双方接触或停留时的距离、频次、时间,甚至双方接触时有无咳嗽、打喷嚏等情况,都是流调人员摸排的内容,“‘精准防控’从来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以科学践行为准则”。

抽丝剥茧 忙而不乱

摸排中,任何数据都能成为流调人员的线索,他们就像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一样,处理大量数据。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奚超曾参与了某次流调工作,由于当时场所内的技防设施损坏,无法查看食堂区域,因此他们查遍了场所内的所有公共视频,希望找到一些线索,只可惜最终都没有发现目标人员与已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记录。“于是,我们搜集了他们这几天所有的手机支付记录,从几千条记录中筛选可疑的记录,然后一条一条地去找。”奚超回忆道。

不盲目扩大范围,也不能遗漏任何一名人员,为了得到最准确的证据,流调人员常常需要像侦探一样,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在一次摸排中,流调人员张方芳调阅一家餐饮店的公共视频时,发现有一段视频被覆盖了,而这段视频极有可能记录了一名确诊病例在该店内就餐的情形。调查似乎一时间进入了瓶颈,但张方芳和她的同事们并没有放弃。“我们观察了那家店的周边环境,发现前方不远处的路口有个公共视频设备刚好对着这家店。”张方芳说。在警方协助下,他们成功调取了公共视频内容,确定了确诊病例入店就餐期间的人员进出情况,随后又通过比对店内消费支付记录,找到了所有与确诊病例在同一时间段内就餐的人员信息。

真诚回应 倍感欣慰

1月15日晚上8时,区疾控中心流调大队接到通知,需要前往松江某商场开展摸排。商场内有大量人员流动,这为流调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工作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流调人员给待摸排人员打电话,告知他们不要外出、等待通知。深夜从睡梦中被叫醒,突如其来的通知着实令人感到有些紧张,但是接到电话的居民都非常理解,连连表示:“我们保证不出门,绝对不外出。”听到这样的回应,流调人员感到非常欣慰。

为了做到“事不过夜”,及时掌握人员信息和范围,流调人员经常需要深夜给居民打电话,及时询问他们的行动路线,并告知他们,在流调结果出来前,请待在家中不要出门。一个关切的提醒,换来一句真诚的回应,这是对流调人员寒冬深夜奔走一线的最暖心支持。

附件:

标签: 抽丝剥茧 一人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