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从岛民变居民,他们的第一个年!竹岔岛198户居民整体搬迁上岸,生活有哪些改变?

来源: 大众网 时间: 2022-01-29 10:33:51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王涛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曾触动无数游子心弦。今年对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竹岔岛经合社的居民来讲,一切格外不同。

作为青岛海岛开发的首个布局点,竹岔岛198户居民跨过2900米的海洋,集体搬迁到薛家岛街道南岛小镇。从岛民变居民,他们即将迎来第一个“岸上春节”。

时光,是用来跨越的。从前,写对联、贴年画、蒸糕卤香、清扫庭院,淳朴善良的岛民把竹岔岛上的年涂满了海岛味道。如今,贴福字、挂灯笼、逛超市,竹岔岛经合社居民的楼房新家里满载红火、现代和新鲜……

王淑平4岁的孙女展示自己心爱的红灯笼。

昔日找泊位,如今分车位

2022年1月26日,腊月廿四,年正迈着脚步飞奔而来。当记者到达南岛小镇的时候,竹岔岛经合社办公室内围满了居民,正在签字确认车位。

不少居民拿着手机拍照公示栏里的信息,热闹地聊着各家的忙年情况,“以前是找泊位停船,现在是找车位停车喽。”竹岔岛经合社居民王淑平笑着说道,在年前分到了车位,感觉心里很踏实。

竹岔岛经合社居民查看车位公示表。

“我给儿子媳妇买的新拖鞋,不合适下楼换换。”王淑平跟邻居王大爷热情地打招呼。王淑平跟记者介绍,以前大家伙过年买新衣服,碰上尺码不合适,起码得俩礼拜出岛换完。这个年却不一样了,王大爷在楼下超市买的拖鞋,儿子媳妇试着不合适,5分钟下楼就能换完,连公交车都不用坐。

竹岔岛经合社的居民签字确认车位。

“俺不在乎岛民还是居民,反正都是靠谱的老百姓。”王大爷对记者说完,在场的几位居民开怀大笑,气氛瞬间变得融洽。据南岛社区主任孙玮佳介绍,竹岔岛岛民搬迁到南岛小镇,不同于以往的居民安置,集中在几栋楼上,而是跟其他7个小社区居民融合在一起,组建为大社区南岛社区。南岛社区现在下辖鹿角湾、刘家岛、施沟、石岭子、董家河、顾家岛、鱼鸣嘴、竹岔岛等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所以竹岔岛岛民现在被称为南岛社区竹岔岛经合社居民。

竹岔岛全景(受访者供图)

以前进入腊月门,竹岔岛岛民们就算着时间开始出岛置办年货。因为“海龙号”摆渡船是岛民唯一的出岛工具,船能不能开还要看天气。逢几是集,几点出门,买什么,购物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几点前赶回码头,都需要提前计划好。返岛最晚的一趟船是下午两点的,所以岛民们“上岸”置办一趟年货,连午饭都赶不上吃,就得匆匆忙忙拎着大包小包坐船返岛。

小区大门口

现在从坐船出行变成了公交车和地铁,到农贸市场、超市里“选秀”,逛泊里集、薛家岛集、灵山卫集、山里集……把一只只鸡鸭,一条条海鱼,一把把青菜,一枚枚鲜果,统统拎回家。出门就是唐岛湾湿地公园,开车十分钟就能到城市传媒商场,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生活方式有了360度大转变,因此大家“不忙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备下整个正月的年货,都是现吃现买,更新鲜。

居民楼下就是各种商店,居民不出小区便可以享受便利。

“跟俺回家瞧瞧,一家人正准备大扫除呢”,记者跟随王淑平回家。在路上,记者看到,在竹岔岛岛民搬入的南岛小镇小区内,有大大小小的几十家门头,生活超市、海鲜店、24小时银行ATM,各种风味菜馆、小吃店、理发沙龙店、房屋中介、文具店……居民有什么需求,直接下楼就是,连马路都不用过。王淑平介绍,碰上家中老人不方便下楼的,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店老板也会抽空送上门。

南岛社区年前组织居民写对联福字。(受访者供图)

“南岛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标志在小区内随处可见,上面显示5分钟内的是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南岛小镇农贸市场,10分钟内的是两所南岛小镇幼儿园,西海岸新区齐鲁第一实验小学,15分钟内的是社区卫生健康服务站接种门诊、青岛上海戏剧艺术学校、凤凰岛国际旅游度假区。

小区内随处可见置办年货的居民。

保洁上门,擦亮新家

记者跟随王淑平回家,刚进门没一会,王淑平的大儿子王东带着小孙女进来了,递给王淑平一个礼袋,是一双新皮鞋,王东示意父亲先试试合不合脚。

王淑平今年59岁了,岛上的老房子换了两处113平方米的大房子。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东干个体,小儿子王鑫在北京做音乐老师,除了大儿媳妇工作没回家,其他人准备一起忙年大扫除。

王淑平展示做好的米糕。

“先不着急干活,都先喝壶茶。”王淑平用自动饮水机烧了一壶水,冲上一壶茶,茶香四溢。王淑平介绍,以前在岛上,过年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存水,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饮用水都得存够,正月里就不用跑出来忙活拉水。现在下楼就是社区直饮水站,每天喝水用不了几块钱,安装净化器用自来水做直饮水也不成问题。

大福字、红灯笼、中国结……各种红色装饰物放在桌子上,“住楼房不需要贴对联,门口只需要贴个大福字就行。”王淑平一边念叨一边去拿灯笼,小孙女王佳洱赶忙凑上前,接过爷爷手中的红灯笼,跑去找小叔叔挂灯笼。佳洱在客厅内骑着小车子跑来跑去,王淑平不再像以前,担心孩子在庭院里骑车冻着。

“俺家楼上改的地暖,所以我们家没改地暖都跟着热乎。”王淑平指着温度计说着,以前烧火炕是很热乎,但却是炕上热屁股,身上发凉,过年吃顿年夜饭都要穿着大棉袄,现在有了暖气,浑身都热乎,穿着秋衣在家吃年夜饭。

没过一会,约好的保洁拎着工具上门了。

居民找来的保洁人员正在擦玻璃。

“他们家窗户多,原价360块,因为小区里还有其他人家也擦,我就要了300块。”保洁人员宋丽说,自己之前经常在南岛小镇小区内擦玻璃,当初一些竹岔岛居民搬迁后,装修完房子就找她擦玻璃,临近年关,又接了很多新客户的单,有十几家都是从竹岔岛搬迁过来的居民。

“在岛上的时候,都是自己打扫卫生擦玻璃,哪能花钱找人擦,天寒地冻的也受着,自己趴窗上擦,再说也没人愿意上岛擦啊。今年住新房过年,找专业保洁擦得更好。”杨爱红眼瞅着玻璃擦得锃亮,心里舒坦了很多。

王淑平家住多层,尽管是个二楼,阳光视线却非常好,落地窗透进来阳光,不到十五分钟,一扇玻璃擦好了,光洁如新,杨爱红招呼小儿子王鑫过来贴上福字窗花。

红色的窗花一贴,红色透过阳光映射到客厅,形成一点红色的光,年近了,味浓了。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喝茶聊天,美好的亲情味氤氲一室。

杨爱红和儿子贴窗花。

锅换了,味道没变

提起年,自然要数各种“年味”,家家煎炸炖煮,烟雾缭绕,荤素搭配,竹岔岛岛民在岛上的时候,海味居多,现在年夜饭花样更丰富了。

“住大楼了,暖气热乎,买早了怕坏喽,熟食也不敢买早了。”腊月廿四了,很多居民家里还没置办完年货,王淑平妻子杨爱红托人购买了一些当地野生海鲜,5斤沉的野生黑头鱼,大个的海捕虾,还有猪肘子、猪蹄,猪大肠等先放在冰箱冷冻室中。今年腊月廿九就是除夕,所以提前两天卤制。

王淑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

“虽然锅换了,但是味道不变,看看颜色就知道了”。杨爱红是土生土长的竹岔岛人,自从结婚后,就开始学做米糕,年年都自己亲自做馅摆造型。腊月廿三过小年,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杨爱红就把大黄米,糯米提前一晚泡好。腊月廿四清早,杨爱红把大黄米和糯米端上锅蒸,清洗红枣,醒发面团,拌馅料,每一个米糕都揉进了杨爱红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还让小儿子给自己录制视频,发到抖音上。

金灿灿的黄米,红红的大枣,寓意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杨爱红展示部分备好的年货。

在岛上的时候,杨爱红都会用“八人锅”,也就是烧炕的大铁锅蒸米糕和馒头,守在锅前看着柴火。铁锅大,馒头都是一锅出,今年,杨爱红在楼上只能用小锅蒸,要蒸四锅才能蒸完所有的米糕。但是不需要守在锅前添柴火,只需要看表盯着时间就可以,在等待的间隙,可以同步收拾用过的锅碗瓢盆,水龙头的水还是热乎的,不在为了岛上用水而发愁。

“还要做些蛋饺、金灿灿的,好看也吉利……”杨爱红数算着自己腊月廿七要卤制的熟食。

杨爱红把晾凉后的米糕拿出来。

以前,蒸馍的麦香,过油的浓香,整个岛上都被香味包裹着,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卤货的香味。香味阵阵,浓香扑鼻,闻见什么味道,就知道谁家在做什么,街坊四邻还会端着大盆,互相分享各家做的美食。王淑平感叹,出岛住进楼房以后,曾经的老邻居住的分散了,得多找机会聚聚。在他们眼中,春节是个情味最浓的日子,它嫁接了乡村的冬天与春天,走过海岛如水的时光,送走隆冬的酷寒,又迎来城市的春暖花开。

做好的米糕,年年必备,寓意步步高升。

老的享福,不老的转型

从竹岔岛岛民变成南岛社区居民,很多人的营生也开始了“转型”。“岁数大的干不动了,开始享福了。”王淑平介绍,60岁以上的老人有养老保险,50岁以上的女性,根据批次,第一批是每个月两千多块钱,第二批是每个月一千六百块钱。一些曾是渔民的岛民,自己开了海鲜店,贩卖海鲜。

除了在外求学和就业的年轻人,其余年轻人大多是在小区附近工作,比如教学,做设计师、也有做个体的,包工程,干点小生意。基本上大多数居民家中都会有套多余的房屋出租,80平方米的租金在一万四千块钱左右,113平方米的租金在一万八千块钱左右。

居民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岛上闲不住,种菜干活的,文化水平低,别的干不了,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从竹岔岛搬迁后,一部分中年居民较闲散,为了帮助一部分人就业转型,薛家岛街道特意组织有工作意愿的中年妇女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经过专业老师培训后,不少居民走上育婴师、月嫂等岗位。

“以前在岛上除了看电视,打个牌没别的娱乐,后来能玩个手机,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学习。”自从回迁后,杨爱红经常参加南岛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参观西海艺术湾,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写福字,在活动中也结交了其他经合社的居民,扩大了“朋友圈”。

2021年1月9日,竹岔岛的198户居民抓阄分到了新房,一共有341套。高层有189套,多层有152套。为了照顾老人上下楼方便,便把老人都安置在带有电梯的高层住宅上。90岁的王义山和85岁的薛秀容老人也住高层,两人居住在12楼,是一处套二的房子,王义山的闺女住在26楼,楼上楼下有个照应,坐电梯下楼就是“娘家”。

王义山正在用收音机听《哪吒闹海》。

刚一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彩色壁纸,金色的福字,鲜艳的大牡丹,还有几条锦鲤,一派喜气,脚下还有一盆杜鹃花,含苞待放。90岁的王义山正坐沙发上悠闲地听着秦腔《哪吒闹海》,老人有些耳背,收音机的声音放得很大。王义山早年在竹岔岛靠出海打鱼为生,由于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需要借助拐杖走路,每天下午都会躺在客厅朝阳的沙发贵妃榻上盘盘手串。

尽管闺女给自己置办了花样馒头,薛秀容老人还是晒红豆准备自己制作豆沙包。

老伴薛秀容老人正坐在客厅窗前挑红豆,尽管已经是85岁高龄,精神矍铄,薛秀容曾是薛家岛一村人,19岁那年嫁到竹岔岛,成为“岛民”。虽然闺女已经给自己买了各种花样馒头冷冻在冰箱,但是薛秀容还是准备在腊月廿七亲手包豆沙包,她觉得自己做的豆包软和,豆香十足,也能显出年味。

“挑粪、种地……以前啥活都干,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样的高楼过个年,真是欢喜,今年儿子媳妇回家,就在这个榻榻米上包饺子。” 薛秀容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指着自己的房子介绍着。

85岁的薛秀容展示闺女给自己采购的年货。

85岁,学到新观念

无疾病侵扰,四时春秋平安度过,是很多老人的新年心愿。

一桶麦片,一包蛋糕,摆放在进门处的柜子上,这是王义山和薛秀容的早饭,再搭配一个水煮蛋。85岁的薛秀容跟记者聊起了“养生”,麦片是粗粮,鸡蛋是蛋白质,蛋糕是无糖的。

“以前那顿年夜饭,就是铆足了劲的做菜啊”,薛秀容念叨着之前的年夜饭,要把最好吃、平常舍不得吃的都一一呈上,六荤六素,还有端上几盘热水饺,这年夜饭才叫圆满。

90岁的王义山边听戏边陪老伴唠嗑。

“变城市人,更讲究了,苹果就是好水果,大鱼大肉不用吃多了。”在薛秀容眼里,不管在哪都得“与时俱进”。自从离开竹岔岛搬到南岛小镇后,她经常跟着老太太们去社区文化中心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会告诉他们每天吃多少饭最合适,特别是老年人多吃青菜,少吃肉,便于消化。以前都是觉得一年的劳苦都在一顿年夜饭里,各种鸡鸭鱼肉都摆上,现在是注重营养健康了,想吃平常也可以吃到,毕竟做多了也是浪费。

今年的年夜饭,薛秀容要营养搭配。准备跟儿媳妇做一道大鱼,两碟冷菜,两荤三道热菜,一汤一饺子,十全十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述已去的峥嵘岁月,与家人聊工作打拼的经历,任孩子撒欢绕膝,一种过年的亲情便在饭桌上升腾弥漫。

王义山夫妇居住在12楼,电梯上下楼十分方便。

“以前在岛上的时候,就一个小卫生室,还是个赤脚大夫,有个大病急病,出来趟都不方便。现在楼下就是中心卫生室,给我们上门量个血压,测个血糖太方便了。”薛秀容老人笑着说道,60岁以上的老人还安排了体检。记者从南岛小镇中心卫生室门外看到,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的个人电话全部公示在门头上,便于居民日常咨询。

王义山和薛秀容两位老人加起来每个月能开7900多块“养老钱”,看病有医保,吃喝全都是儿子闺女操办,住进大房子花钱的地方更少了,王义山盘算着要给孩子们包个大红包,早早就去银行提了新钱回家。

“塑料袋是放其他垃圾箱子里,那些饭渣、菜帮子是厨余垃圾,千万区分开,可别弄错了!” 薛秀容说道。记者临走前,看到老人门口有一袋垃圾,跟老人打招呼要把袋子拎下楼,薛秀容赶忙上前嘱咐,要把垃圾扔到楼下的垃圾分类站中。在竹岔岛上居住的时候,薛秀容就害怕塑料袋污染海洋环境。自从搬进来以后,经过社区志愿者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老人每次看到儿媳妇收拾垃圾袋,都会叮嘱上几句。

85岁的薛秀容展示闺女给自己采购的年货。

乡愁犹在,游子归来

春节,是属于家庭的节日。而对于一个家庭,希望在孩子,未来也在孩子。奔走在他乡的游子正不断用脚步丈量着家乡与梦想的距离。

搬离海岛的王淑平,小儿子王鑫的卧室里摆放着一架钢琴,还有一把吉他,钢琴上摆放着几张照片,最中间是全家福。王鑫,今年24岁,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毕业后,留在北京做音乐教师,按照以往都是到了腊月末才坐船回岛上过年,今年一放寒假就早早回新家了。

“我是正数第三名,倒数第一名,当时我们一共三个孩子考试,所以我每次都说自己是第三名。”说起岛上生活,王鑫仿佛掀开了自己的童年记忆。王鑫在竹岔岛小学读到三年级,便出岛读书了。母亲忙渔家宴,便安排姥姥姥爷陪着王鑫在外就读。当时岛上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读到三年级便被送出去读书。现在竹岔岛的孩子们可以直接在家门口上齐鲁第一实验小学,初中便是去凤凰岛初级中学。

王淑平大儿子王东和闺女挂好装饰物。

回家过年,王鑫可以把这一年,远在他乡的心酸与甘甜,在父母絮絮叨叨的宽慰与慰藉下,稀释忘却,坦然释怀,烟消云散。

“我妈妈喜欢唱歌跳舞,我就跟着也学唱。”在母亲的影响下,王鑫参加了艺术考试,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录取学习演唱与创作,现在已经自己创作了歌曲。去北京后,王鑫回家的机会不多。过年的时候,坐船回岛通行不便,碰上天气不好,外出跟朋友聚会也不方便。王鑫一般过完年,大年初一就离开岛了,而今年,王鑫准备在家住到初十再走,还计划喊一些朋友来家聚会。

对每一个人来说,融入更宽广的生活永远是一种呼唤和宿命。生于海岛,也终将走出海岛。像王鑫这样从岛上走出去的孩子不在少数,北京、上海、河北等,最远的在澳大利亚读完研究生,现在正在英国读博,这段道阻且长的跋涉中,回家的年味便是最好的陪伴。小时候,王鑫和小伙伴们奔跑在岛上的大街小巷,因为成长,这份年的记忆变得珍贵和想念。

王鑫和小侄女挂灯笼。

“以前在岛上开农家宴的时候,根本没有外卖骑手,就那几家店!”眼瞅着午饭时间到了,由于忙着收拾家中卫生,杨爱红没有时间准备午饭,小儿子王鑫掏出手机点外卖,根据家人口味选了两家店。“不用动手,就吃上了热乎饭!”杨爱红表示,以前这在岛上想都不敢想。

静卧在2.9公里外的竹岔岛,他们昔日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生活,就是从此岸到彼岸。岛民搬出后,竹岔岛将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保护性开发。

离过年又近了一步,薛秀容老人撕下一张日历,望着窗外,盼望着……

楼下整齐摆放的电动车,还可以充电。

标签: 岛民 居民 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