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巴渝陪你过年丨一个面团捏出新年喜庆吉祥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旧俗是迎灶神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打扫干净房屋院落,准备好瓜果零食,热热闹闹欢聚一堂,恭迎灶王爷,祈求来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中,总少不了穿新衣、吃年饭、逛街游玩这样的“仪式感”。尤其是对重庆娃娃来说,春节期间还要跟着父母到动物园逛一逛,再买上一个色彩艳丽、喜庆可爱的面人。
这个面人就是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等,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的馈赠、装饰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面塑作品题材包罗万象,大到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三国里面的英雄武士,小到取材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各种类型都能借由面塑师傅的十指活灵活现地演绎呈现出来,引来一群娃娃的嬉闹围观,更添节日喜庆氛围。今天风正巴渝就带你走进重庆面塑,去感受这个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缤纷绚烂。
春节期间面塑展卖
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以面粉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传统面塑创作多以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题材,经过重庆面塑师傅的匠心独运,手中幻化出的面塑作品更是充满了浓浓的重庆“麻辣味”。
老重庆人弹棉花、耕种等劳作场景和寻常生活中的市井文化都被融入到了面塑作品中。2014年1月,重庆面塑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而说起重庆面塑的“老字号”,就不得不提九龙坡区的“老谭面塑”。老谭本名谭先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已经是他捏面人的第36个年头,也捏出了一些响当当的名头,比如重庆市优秀民间艺术家、重庆市“优秀巴渝工匠”……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先华。
谭先华向外国友人介绍面塑
老谭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从小受到做石雕的父亲影响,长大后,走上了面塑制作的道路。1987年,他开始独立创作面塑。好学肯钻的老谭四处拜师学艺,并向同行请教探讨。经过长久的练习和反复摸索,老谭捏面的技巧越来越娴熟,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今可以捏塑5大类280多种面人,形成了自己细致、优美、精巧的风格特点。
与传统面塑相比,老谭面塑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长期保存。传统的面人容易开裂、发霉、变色,多则保存1个月,少则一天。老谭尝试对原配料进行改良,经过多年钻研,终于成功。他在面中加入糯米,还混入一些常见的食物作为添加剂,形成了自己的独门配方。而今,他手里捏出的面人不仅结实,还不会开裂、不再发霉,新面塑在风干后依然柔软Q弹,即便重重摔在地上也不会损坏,能够长期保存。
传统面塑作品
老谭还曾代表重庆市参加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博鳌亚洲论坛战略发展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及展示活动,并多次代表重庆面塑赴德国、英国、土耳其、墨西哥、哈萨克斯坦、毛里求斯、西班牙、澳门、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地把“重庆面塑”推上了世界舞台。
老谭与他制作的面人
以老谭为代表的重庆面塑匠人凭借心中的热爱和执着让面塑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题材,创作了“停学不停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一批抗疫主题面塑作品,充分展现重庆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努力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推动面塑艺术的传承发扬,他们在重庆多所学校传授面塑技艺,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教授的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半,其中也不乏“洋学生”。
谭先华教授面塑制作技法
通过当代面塑匠人的不懈努力,重庆面塑艺术不仅依然活跃在街头巷尾,更是在校园中找到了更加鲜活的土壤,不断生根发芽开花。
面塑作品: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虎年到了,老谭也通过面塑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新春的祝福。
以糯米和面为主粉,经搅拌、烫面、蒸面、配色等工序,成品不开裂、不发霉、不掉色。只需要一双剪刀、一把梳子、几根竹筷,经过“一印、二捏、三镶、四滚”,一只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的“小老虎”便跃然掌上。
上下滑动查看老虎面塑制作过程
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在新的一年,老谭的心愿是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面塑、学习面塑,让面塑文化传承下去,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老谭也祝愿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们虎年健康平安,欢乐吉祥。
欲知《“小老虎”诞生记》详情,请跟随视频来观看吧。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更有一番虎跃龙腾新气象、虎虎生威好精神。
策划制作:何清平 向 导
责编:徐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