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世界快讯:当科学家遇上科幻,化学反应如此奇妙

来源: 科普时报 时间: 2023-02-20 15:14:01

2月15日,《流浪地球2》票房破37亿元,杀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十。这部全面升级的巨制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又一记强音。太空电梯、月球坠落、量子计算机、数字生命……影片包含了丰富的科学设定和科幻场景,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又不会因缺少科学性而感到违和。这种观感上的成功,与幕后科学顾问团队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相关资料图)

为科学性保驾护航

“剧组有什么科学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解答。科学顾问的工作就这么简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告诉科普时报记者。

虽然科学顾问的工作确实能这样简单概括,但实际的工作内容却一点都不简单。

“月球危机”是《流浪地球2》的高潮段落,月球行星发动机失效导致月球向地球坠落。其中反复出现了一个科学名词——地月洛希极限,地月核心之间的距离一旦小于这个值,月球会被地球引力瓦解,地球将在劫难逃。苟利军介绍:“这个情节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通过我们的计算,地月洛希极限的距离约为9000公里,再减去地月各自的半径(约6400公里和1700公里),此时地月距离仅有约1000公里,月球如果在这个距离被撕裂,对于地球将是灭顶之灾。所以电影中要提前炸掉月球,拯救世界。”

如果剧组的设想中出现了不科学的情节,科学顾问也会指出问题并就如何修改提供建议。苟利军透露,剧组最初对“月球危机”的解决方案是直接从地球发射核弹摧毁月球。“但经过我们的计算,这个方案对核弹的需求远超全球实际核武器的总量。最终通过讨论改为了派人上去布置炸弹,用‘相控阵’的方式引爆月球。”

除了把关影响故事走向的重要情节,《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团队在细节上也下足了功夫。“550系列量子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数字生命储存卡的结构是什么,包括哪些部件?这些都是我和科学顾问团队参与设计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就连图恒宇(刘德华饰演)房间窗户上写的公式、各种操作界面显示的字符和代码等各种微不足道的细节,都由他带领团队设计。

王元卓表示,正是这些细节上的积累,让故事设定在数十年后的《流浪地球2》看起来非常真实可信。

像苟利军和王元卓这样的科学顾问,《流浪地球2》的幕后还有20多位,涵盖了天文、物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这支强大的科学智囊团,为这部科幻巨制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根基。

平衡科学与幻想

在大量科学依据的支撑下,《流浪地球2》展现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幻场景,使影片在科学和幻想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说起这类硬科幻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享誉世界的科幻大片——《星际穿越》。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他专门写了一本同名科普书讲解电影中的科学,由我翻译成了中文版。”苟利军介绍,“这本书把电影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分为了3类:第一类是科学事实;第二类是有科学依据的推测;第三类是科学猜想。”

苟利军认为,科幻电影应当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推测和科学猜想在艺术层面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如果出现了实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应该以艺术性为主。“因为科幻片首先是一部电影,不是科教纪录片或者科学实验。”

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场太阳风暴袭击月球基地的戏。“电影中的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我们向剧组说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优先从电影艺术角度考虑,让观众看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苟利军说。

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不久,科学顾问也是中国电影工业中的新鲜角色。《流浪地球2》的成功,有力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化学反应。

王元卓认为,电影工业与科技是密切相关的。科学顾问的存在让科幻电影具备了很强的科学属性,这对尚处于蹒跚学步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未来实现工业化创作有很大帮助。

“《流浪地球2》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王元卓认为,这部电影不仅有很强的科学性,价值观取向也非常积极向上,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它的出现打开了局面,让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幻电影邀请科学家进行更深度的参与。

标签: 科技日报 科学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