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际 >

稳稳托住搬迁群众的好日子——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纪略-当前独家

来源: 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时间: 2022-11-30 16:04:44

冬日里,暖阳下,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在喧嚣中孕育着勃勃生机。

就近就业、稳定增收、逐步致富……近日,记者在柏杨林街道采访发现,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因地制宜建产业,多措并举稳就业,创新机制优服务,稳稳托住搬迁群众的好日子。

灵活施策 推动就近就业


(相关资料图)

一个30厘米高的动漫手办,需要多少个零件?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扶贫产业园(位于七星关经开区内)的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刷新了我们对玩具的认知。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批锋、喷油……繁忙的生产线上,各道工序有条不紊,每一个零件都需要精耕细作。“这是海贼王系列手办,由400多个零件组成,市场价1000多元。我们只做预定产品,根据订单生产,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所以,在这里上班的工人,一直有活干,有收入。”该公司总经理王冬阳一边介绍展示柜里的手办,一边骄傲地说。

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我现在是喷油组工人,来这里上班一年多,每月工资5000到6000元,已经很不错了。”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居民王艳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不用外出打工,收入也不低,每天还能回家照看孩子,以前在山沟里想过的好日子变成了现实。

隔壁的贵州省京福服装有限公司,剪裁、缝纫、熨烫、粘胶、车线,工人们在各自岗位忙碌着,缝纫机、车线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家是从大河乡搬迁来的,以前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每年来回奔波。搬到这里后,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介绍我们在近处上班,后来就到京福公司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柏杨林街道奋进社区居民张英芝在工作台车线,动作娴熟、麻利。

临近午休时间,产业园的工人们陆续收拾工位,准备到食堂吃午饭,半天的辛劳在轻快的嬉笑、聊天中渐渐散去。这份平淡而又令人羡慕的满足感得益于柏杨林街道做好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促进增收的好政策。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该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针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因户因人施策,为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创业登记、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做好后期跟踪及再就业帮扶等服务,并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等,为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牵线搭桥。同时,积极对接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贵州省京福服装有限公司、毕节明钧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做好服务 鼓励自主创业

在该街道主道路边,林立着多间就业车间,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衣下,有民族刺绣、藤椅编织、服装加工、电子加工等车间,工人们坐在工位前忙个不停。一个个车间里,是一幅幅工人劳作、充满活力的画面。

就业帮扶车间

该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隔壁,电子产品加工车间老板余秋忙着打包加工好的电感线圈,寄到苏州。“我和朋友来这里创业3年了,这里有创业政策优惠,服务细心,环境也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余秋说,他以前在苏州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作了十多年,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回乡创业,加工电感线圈。了解到柏杨林街道能以免租的方式提供4个就业车间作为加工房,助其渡过创业初期的困难,余秋和朋友毅然决定把创业点定在这里。

如今,电感线圈加工车间平时有30名工人,全是搬迁群众,月平均工资3000至4000元。

与电感线圈加工车间一样,安置点的其他就业车间都获得了创业红利。该街道盘活利用商业门面、闲置场地等资源,鼓励支持部分群众自主创业,对有一定技术能力、创业经验的群众,在创业选择、资金筹措、管理培训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严格执行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就业车间采用“保底工资+计件”的方式发放工人工资,群众可到车间集中上班,也可领取原材料回家加工,真正做到灵活就业,为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难题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街道就业车间共解决4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而且生产没有淡季,只要群众愿意来,就有活干,有钱拿。”该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云阳说,目前辖区自主创业247人。

内外兼修 拓宽就业渠道

为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该街道通过劳务输出就业一批,针对愿意到省外或区外省内就业的搬迁群众,积极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贵阳、六盘水、遵义等省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与用工企业达成劳动力输送协议,建立培训和就业工作合作机制,有组织地输送劳动力。并与广东德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毕节招聘网、毕节好活乌蒙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建立劳务关系,提高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

就业服务中心

另一方面,该街道通过灵活就业一批,针对部分难以就业、不能出门就业的劳动力,有序组织其到建筑、手工艺品等企业,从事绿化工程、手工艺品加工等工作,通过打零工的方式解决就业。在安置点内大力建设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精饲料加工厂等配套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到配套产业中从事蔬菜栽种、种子育苗等农业工作,并引进箱包、服饰等加工厂,提供缝纫、销售等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在社区设卫生保洁员、公共设施维护员、安全管理员、社区警务助理等岗位,选拔适合相应岗位的搬迁群众通过公益岗位解决就业。

“搬迁群众奋发向上,靠勤劳致富。他们能不畏艰难、积极努力,我作为基层干部,更应该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为搬迁群众多做好事实事。”周云阳说。

目前,辖区有劳动力家庭5707户12945人,已落实就业5707户11600人。

标签: 加工车间 电感线圈 创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