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脱贫办主任是谁?引来著名作家阿来为其速写
四川在线记者 侯冲
2月7日,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向四川在线独家供稿,记录了四川一位脱贫攻坚办主任、扶贫开发局局长的诸多轶事。
跟阿来一样,这位局长也出生于山高谷深的大渡河上游的嘉绒地区,还曾是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两人早有交集,彼时,阿来徒步考察大渡河上游的全部地方,这位局长也曾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到乡里任职。
在阿来文中,“工作压力越大,这个人越能发出爽朗的笑声,越能说出幽默的语言”,是这位扶贫局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乐观而充满激情,努力而又谦抑”,是这位局长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总体状态。
这位局长是谁?他与阿来又有哪些交集和故事?一起来看四川首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阿来的这篇人物速写。
附阿来文章:
从贫困山区孩子到脱贫攻坚汉子
阿 来
冬春之交,省人代会召开。虽然冬寒未消,全体省人大代表共同听取审议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十四五”规划,大会和各分会场中气氛热烈,似乎春天已然提前来到。因防疫需要,人代会全程闭环管理,更增加了代表们相聚热议的时间。在此情境下和老朋友降初不断相见,深入交谈。他的身份是省扶贫开发局长,和他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工作一大靓点,就是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数年来,四川省作家协会实施“万千百十”文学扶贫工程,就是和扶贫开发局深度合作,回首刚刚过去的几年工作,桩桩件件都彼此见证,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慨万千。
我和降初,都出生于山高谷深的大渡河上游的嘉绒地区。和大凉山一样,过去都是保守封闭,生产关系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地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都是受新时代春风吹拂,家乡由贫穷而日臻富裕,个人由蒙昧而步入文明,和之前数代数十代人相比,真庆幸自己身逢其时,成长于一个伟大时代。这些年,我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组织全省作家书写与记录这个伟大实践,随着省里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一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即将转型。但似乎还意犹未尽,眼前就是省内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省扶贫工作机构的负责人,于是利用会议休息时间,速写一下这个人物经历,速写一下我对这个人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点滴印象,想来未尝不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降初小我几岁。其人瘦削敏捷,黝黑肤色的脸上总是笑容灿烂。我的印象,工作压力越大,这个人越能发出爽朗的笑声,越能说出幽默的语言。
算来我和他认识已有十好几年。最初认识时,他是甘孜州副州长,那时过从,主要还是我把他当做调查对象,取得一些文化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当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注意一个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轨迹。因为许多人的成长轨迹,会自然交织成一幅社会进步的真实图景。
16岁:贫困深山的大学生
1979年,16岁的降初,考取今天的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四年寒窗苦读,以““优秀大学生(选调生)”的身份又回到老家丹巴县科委工作。那个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初启的年代,崇尚科学技术蔚为风气。他受这风气的感染,志在从事符合本地实际的生产方式与技术研究,以此贡献于家乡落后面貌的改变。工作四年后,即率先提出发展“非传统畜牧业”独到见解,撰写成《非传统畜牧业初探》的论文,参加1987年举办的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会议。这篇论文接着又在《野生动物》学术期刊上发表,这样的成果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当然在丹巴县内引起轰动,他总自嘲说,“从此,我就成了县上有名的知识分子。”
这样的出名,不意间也就成为他个人命运和工作的转折点。他说:“没想到,那么早就与扶贫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6岁:科技扶贫工作组组长
这一年,降初26岁,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艰难前进几十公里,来到了甘孜州和阿坝州交界的太平桥乡,担任科技扶贫工作组组长。后来又代理该乡党委书记。那几年,他在那个乡不通电、村不通路的地方,带领乡亲们持之以恒地推良种、用薄膜、搞改制、抓改土,工作一天天有了起色,见了成效,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也由于这一段艰苦工作出新出彩,他连续被推荐为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中国科协“四大”代表,并荣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民族地区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扶贫,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扶贫工作取得实绩,也助力了自己的成长,增加了一个年轻人服务乡梓的自信心。学科学用科学,促成了一个年轻人在蒙昧世界的自觉自醒。在那个时代,年近三十的我也在文化领域寻找自醒自觉的道路,因此曾徒步考察过大渡河上游的全部地方。当时就曾经过他任职的太平桥乡。至今还记得河谷台地上被核桃树掩映的美丽村寨,那些笔直循山坡梯级上升的麦地与果园。只是两个互不相识的年青人,在那里错身而过罢了。我这些鲜活的印象,都写在《大地的阶梯》这本书里。降初不服输,说那时他也写了一本书《丹巴农牧科技手册》,他接着又笑,说:“当然,很土,没有那么高大上。”其实,他不必如此自谦,因为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从土里,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36岁:年轻的老县委书记
那个年代着力培养提拔能力出众有文化的年轻干部,降初由于表现优秀,31岁时就担任炉霍县委书记,成为四川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他思想活跃、思维创新,敢想敢说敢干,确实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今日回想,他也感慨,“上任后参加的第一个全省性的会议就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辈子总要和这项工作发生关系。“会后,深受触动的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文章在《甘孜日报》上发表,表达了他为扶贫事业不懈奋斗的志向与决心。他说起这段工作经历时,我也感慨,那几年,我不止一次,在甘孜北路各县考察,所不同的,我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孤独的游历,他是带着全县人民干得轰轰烈烈。记得当年在炉霍县,我住在县委招待所,早出晚归各种寻访之外,还在档案馆查阅各种材料。居然记得在那里曾经翻阅他于1997年末在中共炉霍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当时里面有段文字就引起我很大兴趣,现在提起他还记得比我清楚:这就是他们当年提出实施的“五九”计划,即90%的适龄儿童入学、90%的牧民定居、90%的群众搬进新居、90%的村通电、90%的村覆盖卫星电视。所有这些指标,当年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借此可以切实感受社会治理的真实情况,和由此可以期待的民生改善。在今天看来,这些指标正与脱贫攻坚的总目标不谋而合,还真有解决贫困地区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深长意味。
所以,后来我认识他时,就一见如故,俨然是相识许久的样子了。
46岁:访贫问苦的康巴汉子
这个时候的他,是在甘孜州常委、副州长任上。相聚交谈,他不烟少酒,话题大多还是在家乡面貌变化这种较为严肃的方面。他工作之余,还在家乡筹建一个小型的嘉绒文化的博物馆。这个人似乎天然对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我漫游康巴大地的那些年间,便时常与之在草原,在山间村寨遇见。在我是深入地域文化的腹心,在他就是走进基层一线,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为人民群众纾困解难。
有一段时间,降初分管全州工业、兼任州总工会主席,那时正是企业改制的艰难时期,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众很多,他坚持为民宗旨不变,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稳定了人心,维护了社会稳定,展现了一位康巴汉子的铁骨柔情。
后来,他到省林业厅工作。期间,曾经热心介绍我和北京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认识,并热心支持我也曾有限参与的在环贡嗄山区保育康定木兰和五小叶槭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工作。
56岁:脱贫攻坚的“拼命三郎”
2016年,正在党校进修的他听从组织召唤,欣然受命、勇挑重担,到省扶贫移民局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即放下书包,由书生变战士,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
这期间,省作协为实施文学扶贫工程,和他领导的机构深度合作,组织全省作家记录书写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有了实质性的工作交往。特别是在大凉山,扶贫开发局为作家们深入生活目标地的选择,深入生活过程中采访的方便,以至生活问题的解决,都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省作协在西昌举行四川作家深入脱贫攻坚的动员和培训会,他亲自到会介绍全省脱贫攻坚的路线图,特别是凉山深度贫困区的基本情况,并向全体作家保证:“要作好各位深入一线的后勤部长。“
以后,在大凉山腹地,我们多次相遇。一起跋涉在高半山村寨,一起啃着玉米荞面饼和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工作任务重,实际困难多,是扶贫工作的常态。每次相遇,无论遇到多么复杂困难的局面,他那张越发黝黑的脸上永远洋溢着乐观的情绪,他瘦削的身体中似乎永远有消耗不完的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一个永远的话题,叫内生动力。人们永远在说,内生动力不足,工作的举措也常常集中于如何激发老百姓身上的这种内生动力。而在降初身上,似乎永远充满着这种动力。他的出现,常常可以解决疑难杂症,但他总是说,我就是尽量多掌握情况,协调各方力量,当好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小参谋。乐观而充满激情,努力而又谦抑,就是他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总体状态。
有一次,我听说他在凉山工作现场因为过于疲劳而晕倒。想去看望,说是已经回成都诊疗。不等我前去探望,再在工作时遇见,他又是精神百倍的样子了。他说:“只要不是心梗脑梗立即倒下,就要继续冲!不要说是凉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也必须拿下!”听他局里同志说,降初局长这个人,哪里攻坚任务最重、难度最大就到哪里督导解决。每年赴贫困地区调研达三四个月,驱车几万公里,每年到凉山都有十七、八次之多。
我和他同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全国人代会,都见他以扶贫为主题建言献策,通过各级媒体积极呼吁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走呐喊。我也曾亲见他在人民大会堂面对中央领导汇报工作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且一如平常幽默乐观。我记得他介绍自己也不忘联系脱贫攻坚:“我叫降初,不降标准的降,不忘初心的初!”激起会场上笑声一片。
今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降初的笑容更加爽朗。我问他接下来还干什么,意思是是不是该松口气,休息一下了。他笑而不答,送我一篇新文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思考》。这篇文章 我读了不止一遍,其间关于从思想方法、规划体系、政策措施等五个方面,把脱贫攻坚工作更进一步,与乡村振兴实行有效衔接的思路我也高度认同。我想,惟其如此,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好方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我相信,有这些思路与决心,降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工作中,一定能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