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史下半阕”遗存调查在成都正式结项
四川在线记者 邓涵予 吴晓铃 图/文
自公元3世纪开始,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中原北方的石窟蜚声海内外;而唐宋以后,独川渝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川渝石窟不仅数量庞大,也是中国南方石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窟史下半阕”。
4月17日,耗时长达7年的国家社科基金基重大项目——《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在成都正式结项,7年完成8 部专著共计189.5 万字,为石窟寺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提供坚强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持。
工程浩大 “西南唐宋石窟寺”研究耗时7年
石窟寺凝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价值极其重要。西南地区石窟兴盛于隋唐,历经五代、两宋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仍绵延不绝,其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并且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以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安岳、大足的摩崖石刻更是晚期石窟寺最杰出的代表。
根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四川省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深厚、延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在经济、科技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认识、保护和珍惜这些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正式立项,以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白彬教授为首席专家,联合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足石刻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对西南地区唐宋石窟寺遗存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综合研究。
项目由《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考古调查》、《代表性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测绘》、《西南唐宋石窟寺的序列》、《西南唐宋佛教石窟寺遗存与中古社会研究》、《西南唐宋道教石窟寺遗存与中古社会研究》等五个子课题构成,预计最终成果为专著8部,共120万字。
工作
实操远比预想困难项目延期2年结项
课题组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借助新技术手段,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然而在时间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110处石窟点展开全面、准确、详实的调查和综合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正式开展石窟寺调查工作前,参加人员首先进行了短期培训,熟悉田野调查流程、获取资料的原则、方法和技术等必备技能。
得益于北京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在重庆、云南区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课题组将调查与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覆盖主要造像的四川地区。代表性区域内宋代(含宋代)以前的石窟和摩崖造像,无论是否是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无论保存状况如何,逐一全部记录;明清时期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仅选择保存较好、雕刻精美、题材特殊、具有独特价值的石窟点进行记录。
同时,调查工作要做到佛道石窟兼顾以及点面结合的原则——既要选择代表性的重点区域作拉网式的全面调查和记录,弄清该区域内窟龛造像的总体面貌;又要选择典型造像点进行测绘,形成考古报告,深入、彻底地呈现龛窟的价值和内涵。
田野调查记录分为文字和图像两大类,从石窟寺的地理概况,到单个窟龛的造像内容、碑刻题记的尺寸、书写方向、行数、字体等都要逐一记录。在测绘和拍摄过程中,课题组使用了若干现代技术,辅助获取图像资料。窟龛测绘使用了人工绘图与机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大型窟龛一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小型窟龛则采用三维近景摄影。
按申报书原定的时间安排,项目将于2018年底结题。而在2014年初田野调查正式启动后,课题组发现,项目推进远比原来的估计要困难、复杂得多。为确保质量,项目申请延期两年至2020年12月结项,并调整原有的调查计划,选择文物保护单位和石窟点均较多的安岳、内江、资阳、简阳、仁寿、丹棱、通江,以区县为单元(同时亦是川北、川西、川东片区石窟的代表),展开系统调查和记录。
2014-2016年,经过对上述7个市县(区)境内所有宋代(含宋代)以前的石窟和部分重要明清石窟的逐一进行调查和记录;对眉山市东坡区、青神、洪雅、彭山,绵阳市涪城区、江油、盐亭,广元市利州区、剑阁,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平昌,南充市阆中5市13县(区)部分唐宋至明代石窟进行调查和记录。2016-2019 年,在大规模田野调查和记录的基础上,在川北、川西、川东各选择若干代表性石窟进行测绘,编写考古报告。2020年12月,整合成果,提交结项。
2014-2020年,参加调查、测绘、记录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达220余人次,地方参与人员60余人次。
成果
7年完成8部专著共计189.5 万字
自2013年底立项开始,经过长达7年的调查研究,截至2020年8月,课题组完成四川地区295处石窟点的调查和记录(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完成仁寿、丹棱、安岳、江油、盐亭5地32处石窟的考古测绘(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调查文字记录约350万字,拍摄照片近7万张,绘制线图约1200张,初步形成西南地区石窟造像资料库,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调查报告19篇,录用待刊12篇;发表论文16篇。
2021年4月17日最终结项成果为:8部专著,共计189.5万字。这其中包括,石窟寺内容总录 3 部:《通江石窟内容总录》《仁寿石窟内容总录》《安岳石窟内容总录》;石窟寺考古调查报告4部,即《四川仁寿牛角寨摩崖造像考古调查报告》《四川仁寿坛神岩摩崖造像考古调查报告》《四川安岳毗卢洞龛窟考古调查报告》《四川安岳华严洞石窟考古调查报告》;石窟寺综合研究论文集1部,即《西南地区石窟寺遗存综合研究》。
价值
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