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信人才队伍建设,四川这几个高校要开新专业了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5月20日上午,省委网信办在成都举行集中签约仪式,分别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三所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省网络治理研究中心、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互联网法庭)与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网信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积累、创新研究、学术交流、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合作。
“致力于培养一批网信领域内容建设与管理、新技术新产业新形态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探索网信人才学历培养路子,逐步建立网信职业标识,切实推动四川网信人才队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协议,依托多方资源优势,在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四川大学相关学院增设网信方向(网络舆情研究)研究领域和研究生培养方向,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法学院分别增设网络心理行为研究、互联网法治等网信研究方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充分整合相关学院资源,统筹建设四川互联网产业学院,以现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为基础,增设网络舆情管理、智慧治理、媒体融合与发展等交叉融合的专业方向。
在“产”字上做文章。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省委网信办以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是探索搭建三种不同方式的产教融合平台。省委网信办整合高校、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以开放、合作、共建、共育、共享的理念,与四川大学共建网信方向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四川师范大学相关学院申建政企校合作的网信方向省级重点实验室、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共建四川互联网产业学院。二是鼓励行业领域企业共同参与。深化产教融合是支撑我国网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省委网信办与三所高校搭建联合培养网信人才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以实训基地、技能大赛、产业导师、项目制教学等方式共同参与,促进网信人才教育和网信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推动网信人才、网信科创与网信产业闭环良性发展。
在“学”字上求突破。网信领域内涵丰富,具有专业兼容性强、跨领域学科广特点,这也要求网信方向专业设置有别于传统专业学科,突出创新性、专业性、融合性。一是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建网信方向专业。省委网信办根据中央关于网信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立足当前网信人才紧缺的现实需要,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新闻学、心理学、法学等文科学科为基础,跨学科建设网络舆情治理、网络心理行为与研究、互联网法治等专业,实现2021年度网信方向研究生培养;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现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区块链等理科学科为基础,跨学科建设网络舆情管理、智慧治理等专业方向,实现2022年度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二是创新学科建设与培养体系。省委网信办与三所高校达成“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网信人才,为工程技术叠加社会治理、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共识,通过精准调研、借鉴国内外经验、组织学界专家论证等方式,组织三所高校编制网信领域学科体系、培养方案、教材设置等,创新网信专业培养模式及孵化师资队伍,推动全面建立网信人才概念定义、职业职称、岗位评价、就业服务、质量管理等知识谱系。同时,省网络治理研究中心、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互联网法庭)、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签订联合培养互联网法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协议,整合三方优势资源,突出实训与教学相融合,在师资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专业实践、互联网法治宣传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主导、以实践实训为主线、以提升业务为主体的实务型互联网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字上下深水。积极深化“产研训融合、政企社协同”效能机制,在“研”“和“协同”环节下深水找出路。一是推动成立民非组织研究院。按照民政厅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备案程序,省委网信办推动四川师范大学、奇安信、中移在线等高校、互联网企业牵头筹建研究院,涵盖网络安全、信息内容、青少年网信启蒙和媒介素养、网络直播教育研究等多个热点领域,对网信领域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进行学科体系科研孵化,为未来网信领域学历人才培养建立内容体系和大纲依据。二是推动网信领域相关产业知识技术转化。组织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建立培训内容教案开发机构,推动互联网产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标准向教案、教材、教员、教学活动转化,进一步把互联网科技企业吸引进来,把行业优秀资源力量统合起来,形成网信人才培养的教学生态和持续活力。
在“融”字上谋创新。“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强调要素整合构建科创共同体。省委网信办在前期产学研探索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叠加构建,编制了四川网信人才发展“十四五”创新示范项目,确立了“打造网信人才培养基地、打通网信人才职业学历通道、建成体系化正规化产业化新型互联网学院”三阶段发展目标,实现“打通网信人才学历通道,建立网信人才职业标识,探索网信人才培养路子”目标任务,切实解决网信事业人才特殊需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