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地处长江首尾,两大都市圈碰撞出哪些火花?

来源: 四川在线 时间: 2021-06-03 21:01:06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文/图

在长江下游区域,有一个城市群,横跨苏皖两省,连通我国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它就是以特大城市南京为中心、综合交通廊道为基础、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为纽带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南京都市圈。

在长江上游区域,也有一个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东西最宽约280公里,南北最长约250公里,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它就是肩负起做强成渝极核中“成都”一核重要任务的成都都市圈。

长江首尾的两个都市圈,虽然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但都在探索都市圈的有效发展途径。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正在加快建设中成都都市圈,能从南京都市圈的规划编制中学习什么?

6月3日,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兴汇大讲堂”第1期活动,邀请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南京都市圈规划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雯作为授课人,讲解南京都市圈规划编制及建设进展情况。

在长达2个半小时的授课中,陈雯向学员分享了都市圈、同城化的内涵,重点围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历程,做了详细介绍。

在陈雯看来,都市圈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了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包容性几个特点。她尤其强调差异化的重要性,“差异化,也就是非一样化,模仿趋同则带来同质竞争,都市圈内的城市应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分工协作。”

在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批复之前,该规划已经经历了2个版本的调整和完善。“每一版的规划相比于前一版,规划理念都在不断提升。”陈雯以产业体系规划举例,在最初的规划版本中,产业体系中还涵盖了石化、钢铁、建材等内容,但到了最新版的规划中,产业体系更加强调高新技术的比重,同时还强调了“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性,“我们强调,要注重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等发展和培育。”

授课中,陈雯教授在介绍跨区域合作新范式时,还尤其提到了在上海与其周边城市之间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这一创新模式,“由于城市之间的公共生活与环境差距较大,人才招引等优惠政策在招引人才上,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而发源很早的‘星期天工程’能够很好得解决这个问题。”

何谓“星期天工程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批上海等大城市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他们周末去郊区或长三角县市兼职去,周一依旧回原单位上班,给大批长三角中小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救了急,人们称之为“星期天工程师”或“周末工程师”。陈雯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行,促进创新科技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

创新,也是都市圈建设中最需要的品质。在授课尾声,陈雯引用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的一句话与学员共勉,“示范区建设没有‘低垂的果实’。来自两省一市的建设者,都是坚定的拓荒者,敢于在无人区里走新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