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文博场馆里学党史⑮|轧花机、红缨枪和围棋:铭刻陈毅元帅一生的家国情怀

来源: 四川在线 时间: 2021-06-17 17:31:16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在一众开国将帅中,陈毅以卓著的军功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同时也是诗人、外交家,他留下的众多诗作和外交掌故,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传说。

陈毅故居。 成博 摄

6月7日,当记者来到陈毅故里——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时,陈毅纪念馆下辖的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正在进行改展,与陈毅元帅生平相关的文物被暂放到文物库房。在这座陈毅元帅曾经生活过的院落中,这些旧日的物件,将它们的主人同祖国与时代的密切关联娓娓道来。

一方砚台、一架水力轧花机:

见证青年陈毅革命思想的觉醒

在乐至,关于陈毅早年学习、生活的细节,至今仍被家乡父老传颂。曾经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吃墨水》,讲的就是这位共和国元帅早年如饥似渴的求知故事。

当时,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向往已久的书,他立刻捧起书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一边看书还一边用笔勾画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都恍若未闻。没有办法,亲戚只得将蒸好的糍粑端到书桌旁。陈毅一边读书,一边用糍粑蘸上白糖吃了起来。可是他的心思和眼睛全都在书上,不知不觉中竟然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着墨汁继续津津有味地吃着。后来,亲戚来给陈毅送面,才发现他已经吃得满嘴是墨,陈毅却只是笑着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我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陈毅少年时期使用过的墨盒、砚台和笔筒

在陈毅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一方椭圆形的石质砚台。砚台造型古拙,深凹的砚池被磨得均匀细腻。常年在陈毅纪念馆文物博物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唐铭泽告诉记者,这方砚台和笔筒、墨盒一道,都是幼年陈毅在乐至念私塾时的文具。从5岁入学,到7岁随家人离开乐至,两年时间里,陈毅每天正是用它们来写字、读书。

离开乐至后,陈毅先是随父亲到湖北利川县外祖父的任所寄读,后又回到成都入读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8岁时,他考取了官费留法的资格,并在法国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日后的战友。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陈毅被武装押送回国。

回到乐至,陈毅时常到家乡的羊叉河边散步,奔流不息的河水使他想起了工厂里利用水力轧花机来分离棉花和种籽的场景。当时,乐至人仍在使用传统的人力轧花机,3至5个青壮劳力需要手脚并用、左右开弓来分离棉花,不仅效率低,而且非常耗费体力。

陈毅制作的水力轧花机。

陈毅决定为乡亲们改装一台水力轧花机。他运用自己学到的机械原理,经过反复试验后终获成功。“这台由陈毅亲手改装的轧花机成为全乐至第一台水力轧花机,轧棉花的速度和质量更是超出过去一倍多,甚至吸引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看稀奇’。”唐铭泽告诉记者,这台轧花机现在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游客往往对陈毅元帅还会机械制造感到惊奇。

1922年秋,经蔡和森介绍,陈毅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到解放劳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六把红缨枪、一组《梅岭三章》:

定格革命时期陈毅的豪情壮志

1927年,陈毅加入南昌起义部队。起义失败后,他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唐铭泽告诉记者,陈毅纪念馆收藏的6把红缨枪复制件,就是对湘南起义时农民军所用武器的还原。“当时,在了解了共产党的理念之后,农民的革命热情高涨,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武器,积极加入到共产党组织的起义中去。”

湘南起义农民军所用红缨枪复制件。成博 摄

到了1928年,朱德、陈毅等人经过详细研究,决定在湖南的宜章县再次组织起义。他们通过散布国民党部队即将到宜章驻防的讯息来迷惑城内官绅,并在1月21日派出出生于宜章的中共党员胡少海化身国民党军官,带领两个连的先头部队入城,受到以县长为首的官吏绅商的热烈欢迎。随后,大部队进驻宜章。在次日举行的欢迎王楷(朱德的化名)的宴会上,朱德和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独立第四团扣留了全城所有的头面人物和民团长官,并收缴了县政府、警察局、团防局的武器。

智取宜章成功后,起义的烈火很快烧向湘南、粤北的20余县。随后,蒋介石急电驻粤北独立二师师长许克祥率领6个团的兵力扑向宜章剿灭。在敌人的强大攻势面前,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陈毅等人率工农革命军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胜利会师,组成红四军。

陈毅诗作《梅岭三章》手稿复制件。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陈毅和项英等人一起,被安排留在南方继续打游击,同敌人周旋斗争。陈毅纪念馆收藏的陈毅诗作《梅岭三章》手稿复制件,就是写于在南方打游击时期,三首七言诗写得豪情万丈,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写这三首诗时,陈毅其实已经处于生死一线的危险境地。当时,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率领的部队被国民党第四十六师围困在梅山,加之伤口化脓,陈毅行动非常困难,敌人每天在山中搜寻陈毅和他的部队。在《梅岭三章》的序里他自述当时的情景:“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陈毅诗作《梅岭三章》手稿复制件。

陈毅深知自己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为了激励后人把革命进行到底,他把昂扬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写了下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在《梅岭三章》中,我们读到的是绝境中也未曾动摇的乐观与气壮山河的豪迈。在险象环生的敌我斗争中,仍然气定神闲地赋诗,是因为陈毅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更是因为在解放劳苦大众的斗争面前,陈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陈毅终究没有止步梅岭。与他写下《梅岭三章》几乎同时,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被迫停止对红军的“围剿”,全国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开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硬反击。

一套围棋、一封家书:

书写晚年陈毅的家国情怀

1958年,陈毅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兼任外交部长。对于外交工作,陈毅感到“实有绠短汲深之惧”,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这项重任。

陈毅纪念馆收藏了一套陈毅生前使用过的围棋,“陈毅一生挚爱围棋,在黑白棋子间纹枰论道。”唐铭泽告诉记者,也是通过围棋,陈毅在初任外交部长时下出了对日外交的一着“妙棋”。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没有邦交关系,两国间仅有一些民间交流。1959年10月,以松村谦三为首的日本自民党众议员代表团访华。松村是日本自民党元老,曾多次担任日本内阁大臣,他主张改善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这次访华,松村和当时兼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副总理一见如故,结为棋友。原来松村自幼酷爱围棋,而陈毅也是围棋高手。会谈之余,二人多次对弈。二人交流之际,陈毅向松村提议,“围棋、乒乓球、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松村欣然同意。

陈毅生前使用过的围棋

在松村的推动下,1960年,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日本,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

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发动日本800万围棋爱好者征集民众签名,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由于中日各界人士长期不懈地努力推动,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在军事和外交上功勋卓著的陈毅,却也难免国事与家事无法两全的遗憾。陈毅纪念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陈毅写给哥哥孟熙的家信”,就将这位元帅内心的情感展露无疑。

这封家信写于陈毅母亲去世后的1963年5月。信的开头,陈毅写道:“前访印尼、缅甸归得讯知母亲去世……故弟反觉得春间返蓉见母一面已属幸事,但更感谢你们数十年侍养之劳。”从1923年离家参加革命起,陈毅与父母、兄弟就聚少离多。在母亲病重期间,陈毅因公途经成都,曾抽空去探望卧病在床的母亲,这次匆匆的见面成为他与母亲的最后一面,当中的遗憾溢于言表。

陈毅在信里接着说:“父亲前望待请安,更望你们加意承欢。我明日访越南五月底返京,能否返川不能预定,请勿念。”“全国仍在克服困难中,希本此精神不再要省方补贴,至要至要……我一生都努力克己、守纪律,不愿累公家,此是实言语也!”母亲已经去世,他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家奔丧,也不能尽早回家看望老父亲,心里的牵挂和歉疚跃然纸上。而想到“全国仍在克服困难中”,陈毅仍不忘提醒家人,不要向当地要补贴,以免给当地造成负担。

“这就是陈毅元帅生活中的一面,严于律己、重视亲情。但是公务操劳,导致国事与亲情之间难以两全。也正是从这种遗憾里面,我们看见了陈毅元帅人格的伟大、理想的坚定。”唐铭泽感叹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陈毅纪念馆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