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和网络大咖打卡甘孜:幸福生活成最美风景线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惊喜,舍不得和甘孜说再见”“农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对未来有期盼”“甘孜的美,是一道风景线,一道人文线”……6月22日,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主办,甘孜州委网信办承办的“幸福甘孜大咖行”活动落下帷幕。7天的时间,21位媒体人和网络大咖从德格、白玉、甘孜、炉霍、道孚、海螺沟走来,围绕乡村振兴、教育卫生、民生产业等,通过图文、视频、直播方式,晒美景、抒感受、赞变化,打卡甘孜州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白玉现代农业园区工人正在采摘雪菊。李卫东 摄
看变化
美丽新村照进现实 跑出农旅新生活“加速度”
村内鸟鸣嘤嘤,小河流水潺潺,绿树连片成荫,一幢幢深红色的崩科藏房掩映在绿水青山中。如今的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被外界称为“诗和远方”。
“交纳全村有36户、147人。虽然毗邻317国道,但之前因村小、人少,积贫积弱。”退休村支书九呷回忆以前直摇头,“我们的家老旧又堆满杂物,家家房子破败,村容村貌更是不尽人意。”三年前,交纳村开始集体打造“最美藏家庭院”,通过庭院改造,种树、种花、种菜,家家有特色,户户有看点,村民庭院焕然一新。
炉霍交纳村全貌。益西 摄
泽仁益呷一家9人,曾经贫困的家庭让女儿的婚姻都成问题。在各方的帮扶下,泽仁益呷家经过升级改造,从去年开始接待游客,“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住宿1人一天100元,一年收入3000多元。”目前,泽仁益呷和老伴在家经营民宿,女儿女婿在外工作、做生意,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曾经和交纳村处于相同困境。该村位于350国道旁,每天车辆川流不息,但村民从未想过“搞旅游,把人留下来”。几年前,村上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植树种花修路,改造湖泊、修建花园山庄……沟尔普村一跃成为道孚城边的一道风景线。
道孚沟尔普村彭措扎西家开的藏家乐民宿。
2017年,沟尔普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第一家“一家亲”藏家乐,2018年,全村陆续发展藏家乐12家。
彭措扎西家的藏家乐装饰华丽、民族风格突出、价格亲民,是村上最受欢迎的民宿,广大游客纷纷“留下来”。“2020年,民宿收入约6万元。”以前靠务农为生的彭措扎西,现在主要精力在民宿上,目前他计划开展休闲农业,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种菜、施肥、采摘,“游客能有更多更好的体验。”
交纳、沟尔普是甘孜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下一步,全州2181个村落,将立足乡村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分类推进康养休闲型村庄、集聚提升型村庄、城镇郊区型村庄、文旅融合型村庄、农牧体验型村庄、搬迁撤并型村庄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乡村振兴。
谋发展
开启现代智慧模式 助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5000余亩莴笋,一年产出3批,6000多万收入,拉动周边近700人务工就业。这是记者在道孚县泰宁镇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听到的一串喜人的数据。而这串数据的收入部分,还会继续增加。
“从今年开始,我们逐步转变种植方式,大力促进莴笋品质提升,提高销售价格。首先,改变用肥,将普通肥料转为有机肥料。其次,自主培育幼苗,增强初期风险抵抗力。”美德园区管委会主任余小波带着记者走进刚投入使用的育苗大棚,只见1000平方米的大棚内,莴笋幼苗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将幼苗从小方盘中取出,装箱送出。据介绍,该大棚一次性可培育150万株莴笋苗,可以不间断满足园区莴笋种植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高原有机莴笋种植,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合作社加入‘莴笋圈’,形成强大的聚合力量。”余小波说。
白玉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机正在作业。李卫东 摄
近年来,甘孜州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着力构建“1+8+18+N”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州整合财政16.4亿元、撬动金融资本2.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7.24亿元,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40个,覆盖18个县(市)70余个乡镇,带动受益农民约32.33万人;成功创建省五星级1个、省三星级3个、州级1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呈现出梯级提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乡村振兴开启征程,甘孜州农业谋发展、创新高,简单、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有机种植、智慧生产为表现形态的农业智能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备形式之一。
在白玉县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智慧农业”正在进行中——物联网实时环境数据采集,自动化水肥灌溉、远程手机终端24小时监控生产;大小农机70余台套,成立农机服务队,为当地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提供农机服务,并依托服务推广银灰地膜、节水灌溉等新型农业技术,免费为4个合作社耕作630余亩土地;现有植保无人机2台,为合作社施肥作业面积300余亩……
展笑颜
“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均衡化得到有力促进
“要当全年级第一,一定要认真做好预习、复习。”6月18日下午,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六年级2班的其拉正在上课,仔细做着笔记。若是在几年前,6月份正是其拉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经常会离开学校帮着父母去山上挖虫草。“现在我更喜欢在学校学习生活,我要上大学。”
甘孜县育才小学学生课间活动。朱虹 摄
在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有1716名学生和其拉一样,来自县域内边远牧区。“距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家有200多公里,回家一次需要半天时间。”校长黄国军说。
改变边远牧区教育现状,加强教育扶志又扶智,让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的现代化公办小学,解决边远农牧区留守儿童上学远、学生季节性流失、教学环境差、教学质量常年低下的问题。
甘孜县育才小学上课的学生。
10岁的呷绒呷瓦上三年级,来自离县城最远、最偏僻的娘蒙多村小学。“新学校太安逸了,又大又漂亮,现在能全心全意在学校认真学习。”呷绒呷瓦感受最深的是,在学校老师还会规范大家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就寝、刷牙洗脸,每周安排洗澡,“老师们像爸妈一样照顾我。”
据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育才学校建成使用,让边远牧区在校学生巩固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近百分之百,让适龄儿童接受城区优质教育,解决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
目前,甘孜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77所,在校生22.64万人,建成规模集中办学学校105所,集中学生12.88万人,31.68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资(救)助资金5.09亿元。全州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乡乡有标准中心校、困难学生全资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