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朱红钧:立德育才,师生混编党支部迸发活力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人物名片
朱红钧
朱红钧创新地将党建、教学、科研三维融合,于教学中思政,于科研中育人,先后获得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四川省五四青年教师模范、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朱红钧所带领的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于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9年入选首届四川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实践案例,树立了西油基层党建品牌。
做党建先锋模范,建思政宣传样板。朱红钧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研究生支部改革入手,2018年12月,率先在西南石油大学实行了研究生党员入教师党支部的师生混编型创新支部模式,开启了改革之路。
“改革前的研究生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质量较低。”朱红钧说,组织生活如果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就起不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支部研究生党员唐堂对此深有感触。支部混编前,她是硕士2018级第八党支部书记。“当时支部的组织生活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党员积极性差,主动性难以调动。”她说。
师生混编后,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这个“大家庭”进一步扩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拧成了一股绳。但起初,唐堂对这样的混编模式有些不适应,“毕竟和老师们在一个支部,还是会感觉拘束。”
混编后,支部以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活动为“催化剂”,激发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打破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之间无形的墙。比如,建立人人微党课机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激励每一位师生党员将“兴油报国”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老师在学术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在理论学习中引领学生专业成长,推进了党建、教学、科研融合发展。
学生党员陈勇是2018级研究生,在学生党支部时,是一个“小透明”。进入新的混编支部后,陈勇在与支部老师的相处学习中,逐渐清晰了目标,“在老师们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一次次党建活动、一节节教学示范、一场场学术论坛,朱红钧始终奋战在党建、教学、科研一线,力做学生知心人与引路人,润物无声。
朱红钧坚持德育为先,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深挖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德育元素。他每次上课都会精选励志诗词,让学生在课前诵读,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在日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朱红钧开办了教授面对面、青春引路人、促膝谈心活动,通过百度贴吧、钉钉、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和中国好故事。“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作为一位青年老师,我希望能够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朱红钧与研究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家人的时间,以“兄长”和“父亲”的角色言传身教。2018年8月,朱红钧因突发急病住院治疗,研究生赵莹与赵宏磊带着水果来看望他,本想同老师聊聊家常,朱红钧却叫他们从包里拿出纸笔,针对他们的论文研究问题开始悉心指导。赵莹和赵宏磊非常感动,“老师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做学问,而是在教我们如何为人。”
图片视频由本人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