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标准地”落地推广,四川多地探路“拿地即开工”

来源: 四川在线 时间: 2021-08-07 13:46:05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土地,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资源;项目用地的落实,又涉及安全、环保、能耗、产业等多个方面。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的通知》,提出我省“标准地”改革的时间表——2021年6月底前,有条件的省级及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及省级新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统一简称园区)先行实施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

“标准地”是通过在土地供应前设定好相关指标体系,在企业拿地前就约定好开发利用土地的相关标准,是“亩均论英雄”的实现手段之一。“标准地”改革将有效解决工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前端引入、轻后端监管”的问题,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期小考刚刚结束,考试难点在哪里?各地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记者进行探访观察。

“首地”的成功探路:

遂宁在全省率先启动改革试点,可行性得以验证

“标准地”改革,四川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是遂宁。2019年9月,遂宁出台了《遂宁市工业项目“多标合一”(标准地)改革试点方案》。同月,四川上达电子有限公司竞得遂宁首块“标准地”。文件还“热”着,项目已开始落地,行动之快,令人称奇。

看似轻松的背后,是纠结和争论。在试点开始前,遂宁提出把工业用地出让价9.6万元提升至16万元,并且增加亩均税收等拿地要求。内部讨论中,有部门直言不讳:“提价又提门槛,企业被别的市州抢走了怎么办?”最终,遂宁市委市政府拍板:干!

随即,一场谨慎的试验在遂宁高新区拉开帷幕。所以选遂宁高新区,侧面印证了当地对试点的一丝担心,这个2019年才成立的省级新区,聚焦高新产业,招商的起点高,推进阻力相对较小。

探路的结果令人欣喜又意外:截至目前,遂宁高新区已完成了7宗“标准地”供应。记者回访发现,企业基本都能接受各项“标准”条件,而且企业反而因为“标准地”主动找上门投资。这是因为对企业来说,“标准地”改革让项目跑出“加速度”,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我们是机械设备零配件生产企业,早一个月开工就能增加500万以上的收入。” 四川冠佑实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辉艳说。

为何“标准地”能提升拿地速度?按照“标准地”要求,在土地出让之前,政府需对整个区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事项等进行统一评价,企业不再需要自行评价,这样就节约了时间,最终目标是实现“拿地即开工”。从遂宁的经验来看,已经将拿地开工周期从6个月左右,缩短至5个工作日。

探索推广遇到新难题:

“打地基”是关键,孤军作战力量弱

遂宁的成功探路让全省推行“标准地”的信心倍增。省政府文件出台后,巴中、内江、广元等地跃跃欲试,一场标准地的探路行动开启,朝着“拿地即开工”的终极目标迈进的路上,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特色指标体系设立难。我省“标准地”改革中提出建立“3+x”指标体系,即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开发强度(容积率等)3项指标为主干指标,并可结合本地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域评估要求,选择工业用地“标准地”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安全生产管控指标、产出强度、科技创新、就业要求等地方性特色指标。

“难就难在指标确定的合理性。”内江表示,很多新型工业用地应运而生,加之招商引资企业对土地的需求层级相应提升,导致原评价成果的指标体系难以落地。广元的困惑是园区企业小而散,环境标准、 产出强度、 科技创新等特色指标有些无从下手。

除了指标体系,实施“标准地”还需要政府开展区域评价,将过去由企业需要自行评价的环境影响等各类事项转为政府统一评价,把“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区域评价工作推进也是“堵点”之一。

多地表示,无论是标准体系还是区域评价,都是“标准地”的前期工作,相当于“打地基”,涉及多领域多行业,专业性强,仅靠自然资源部门难以推动,需要加快形成部门间的合力。

寻找解决方案: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适度放权清单管理

“标准地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困难很多,阻碍也很多,但是“标准地”改革倒逼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思路已形成共识,各地也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加快推动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巴中提出目标:力争2021年各县区开发区完成1—2宗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针对标准体系建立难的问题,巴中提出探索设立亩均固定资产、税收、开发强度等强制性指标,进一步规范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下限,适度放宽弹性指标。广元的打算是整合力量,共同制定指标体系,将以“ 亩均论英雄” 为导向, 督促各县区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对接发改、 经信、 住建、 税务、 经合等部门, 健全工业用地“ 标准地” 控制性指标体系, 拟订地方性特色指标于 2021 年 10 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解决区域性评价难题,成都青白江找到了一条路。青白江还没有进行“标准地”供地,但通过区域评估尝到了招商引资的甜头。该区累计完成13个项目地块已完成评估,以此打造以综保区标准化厂房、国际贸易产业园等优质载体资源,成功招引中德恒信、中林丽雅、中国物流等亿元以上重大国际贸易项目5个。通过建立“三级评估”体系,解决单打独斗的问题,按照“管委会定方向,区级部门出对策,中介机构出方案”的工作职责,既注重监管,也适当放权。此外,青白江将评估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采用“1+8”模式,除考古勘探外,交通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报告评审、水土保持方案、防洪影响评价、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等8项评估评审事项,皆可由各区域管理部门灵活选择或全部选择,以最大化保证本地区域评估效率。

要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关键要形成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参照浙江德清等地的做法,内江威远县、巴中市等改革先行区都明确要建立“标准地”改革联席工作制,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