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实现碳中和,智慧城市“助一臂之力”

来源: 四川在线 时间: 2021-09-09 05:30:34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通过算法决策,可变车道自动由直行切换为左转,平均提速超15%。”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浙大中控信息技术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提出,以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实现碳中和。

不止杨永耀。论坛期间,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实现碳中和,智慧城市如何“助一臂之力”?记者对部分观点进行了梳理。

应用之广:

智慧交通、智能排水等多领域蕴藏碳中和空间

如何让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在杨永耀看来,主要路径包括: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打造绿色生活和改善民生。聚焦智慧城市与新基建,浙大中控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级区域。

以其在杭州萧山区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为例,杨永耀介绍,在用AI技术对交通信号进行优化后,原来“死板”(交通标线固定不变)的车道变成了能根据车流情况自动采取缓堵保畅的智能可变车道、全息道路和智慧路口。

“我们还开发了交通协同控制系统、一键护航等产品,平均提速超15%,出行时间缩短10%,110等应急车辆生命通道提速超过50%。”杨永耀说。

近年来,多个城市已在探索实施相关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环节保畅促减排、提升出行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治污水、防内涝,助力水旱灾害防御,赋能绿色综合空间等方面助力碳中和,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杭州,聚焦城市交通枢纽接驳难题,打造了国内首例交通枢纽出租车集散智能系统,枢纽集散调度智慧化、管理节约化、运营高效化,旅客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6%,旅客平均等候时间大大缩短。

在苏州,针对城市排水系统低效难题,实施了城市排水智能调度项目,通过对统运行负荷、管网水位预测、排水处理能力、调蓄空间等进行智能分析,联动自动调节上下游泵站,管网冒溢率降低90%,泵站能耗也大大降低。

在西安,结合城市绿化打造,拟推出一个“幸福林带智慧平台”,集城市绿地、公园、旅游景点、公共交通载体、办公载体、商业综合体等多种属性一体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形成林带经济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正为城市碳中和提供双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高艳丽,用“三化协同”总结智慧城市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方式:能源绿色化,如可再生能源、屋顶光伏;设施电气化,如消费电子、电动车;治理数字化,如数字政府、数字新基建。

应对之策:

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智慧城市与碳中和的结合,面临生产技术变革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双重挑战。”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张鹏建议,加强数字技术对城市的全域监测,用数字技术来替代物理行为,调动碳中和科学执行。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部门占终端碳排放20%,交通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占比还将继续提升。论坛上多位嘉宾均建议,大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建筑建设。

发展“零碳”智慧城市,高艳丽建议,将双碳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比如,新开发项目中强制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开发产业项目必须通过碳排放强度评价。同时,要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促进数字技术和行业绿色技术融合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市民,市民也应为城市建设减碳出力。”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提出,为市民建立个人“碳账本”,将教育、购房等稀缺资源纳入碳普惠机制,进而从消费端减碳倒逼城市建设的生产端、供给侧减碳改革。

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成都将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新筹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名列其中。成都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

相关跨区域合作已在“牵手”。论坛开幕前一天,成都湃尔智芯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多就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交通大脑与绿色能源的零碳规划运营系统合作协议》,共绘城市交通“零碳”新蓝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