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明的世界性(一)打破传统宇宙观,外交政策多元灵活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佛教如何影响了唐朝人的宇宙观?唐朝的外交政策有何灵活之处?
金沙遗址博物馆《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已经接近尾声,心仪大唐的游客可以把参观安排起来了。此外,可搜索展览的配套讲座,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科研规划部主任杨效俊通过各地出土的唐代文物,佐以历史文献,带领观众一窥大唐的世界性风采。
世界观的突破
首先,唐朝人在世界观的开放性方面有所突破。中国传统宇宙观,基于道教阴阳五行和方位思想,以中国为中心。
佛教世界观则以须弥山为中心。玄奘翻译的《俱舍论》卷11写道,“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唐朝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以及佛教的传播,使得原本的世界观受到影响,开始有所松动。
《大唐西域记》序中描述了唐朝人佛教世界观下的世界图像:今天喜马拉雅山的天池中流出四条河流,分别孕育了四个文明:东亚,人主之国,农耕为特征的唐朝;西亚,宝主之国,商业贸易为特征的西亚;北亚,马主之国,游牧为特征的北亚;南亚,象主之国,湿热的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
在西安交大出土的一个“都管七国”银盒中,盒面正中和周边刻有“都管七个国”和“昆仑王国”“婆罗门国”等七国的题字及图像,这表达了唐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此外,盒的侧面錾刻有十二生肖以表现时间,表达唐人的时空观念。
开放、多元外交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积极友好的对外政策也显示出唐朝的开放性,外交制度和政策有和亲、册封、羁縻、朝贡、留学、通使等。
其中“羁縻”政策主要体现在经营西域上,较汉朝又进一步。高宗时期(657年),破西突厥之后,分其地,设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661年又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分置16都督府、72州、111县,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在乾陵墓园有61尊石人像,他们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姓名等。字迹可辨认的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等七尊,由此可知这些石人代表的是唐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
“通贡”是经济贸易的政治表现。从杨效俊讲座中可知,南海诸国小国林立,有林邑国、真腊国、诃陵国(阁婆)、室利佛逝国、堕和罗国、盘盘国、骠国、陋洹国、丹丹国、参半国、拘蒌密国等。其中,邻近唐安南都护府的林邑国朝贡次数最多,达35次(一年两次遣使统计在内);罗越国虽然没有直接遣使至京师长安,但几乎每年都到广州开展贸易。
唐代阎立本所绘的《职供图》描绘了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林邑国等前来朝贡并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全幅共绘有27人,如同游行队伍一般,行列的中央及左方,有仆人持伞盖随行,暗示伞盖下人物的使者身份。画中贡品包括鹦鹉、怪石、象牙等。
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幅7世纪的壁画,唐朝公主及乐舞侍女图让当时的粟特人得以一窥唐朝风尚,成为文化双向交流的一个力证。
图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