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和公众沟通的桥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面向公众举办考古领队分享会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12月16日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社教公益活动最后一场:考古领队与考古爱好者见面会在成都举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工作站副站长唐淼、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负责人左志强、90后文物修复师陈俊橙与35位通过“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报名的考古爱好者们见面畅聊。考古爱好者们提出了很多专业问题,让考古领队们竖起了大拇指;考古领队、文物修复师的精彩分享也让台下观众大呼过瘾。一个年轻女孩坐在台下开心地说:“前面三场活动手慢了没抢到名额,这次能参加也很值得。”
连开四场社教活动
促进公众对考古的理解
进入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启了2021年度社教公益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超过百位幸运市民通过“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报名成功,抢到了每场仅35个的宝贵名额。
在之前的两个周末,市民朋友先后跟着考古专家走进了宝墩遗址、新川古墓群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亲眼见证湮埋于地下的一段段成都历史,近距离观看漆木器如何焕彩重生。其中,新川古墓群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都是首次向公众开放。
一场场精彩的活动,激起了市民探索成都考古的强烈兴趣;一个又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让考古专家们应接不暇。 “为了增进市民对于考古的理解,社教活动我们选择了宝墩遗址和新川古墓群两个点位,其中宝墩遗址是主动性发掘,而新川古墓群则是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唐淼介绍说,“我们现在做考古工作,主动性发掘很少,更多是配合基建的发掘,例如修建房屋、铁路、水库时,如果不提前做考古发掘,很多遗迹现象就消失了。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是我们留存考古资料,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
“此次活动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首次向公众开放,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考古就是挖,其实我们还会用更多的时间对文物进行整理、修复。大部分文物出土时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精美文物,都是文保专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复的成果。”
“我的理解中宝墩、三星堆和金沙,就像人生的三个阶段”
“可以说我是和宝墩遗址共成长的。”唐淼说,2013年,他还在川大读研,跟着老师们来到宝墩遗址实习。“最初感觉新鲜,两三个月后觉得枯燥,再往后随着认识逐渐深入,以及自己开始独立研究做工作,对宝墩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有了更深厚的兴趣。”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很多人认为成都的历史上不过汉。而随着宝墩遗址在内的一个个重要考古发现的出现,考古人员们逐渐构筑起成都平原史前历史脉络。”
“大家都知道宝墩、三星堆、金沙关系密切,那应该怎么看待他们之间关系呢?”唐淼说,以他个人的理解,宝墩、三星堆和金沙就好比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宝墩文化相当于0~20岁这个阶段,古蜀先民刚进入并开始适应成都平原的生活;三星堆相当于人的20~40岁,喜欢浪漫、夸张地表达自己;而金沙,相当于一个人步入了40岁~60岁的年龄段,逐渐沉淀了下来,“我们在金沙,能看到像玉蝉这样精雕细琢的工艺。”
“考古 满足了我心目中对文学作品的所有浪漫想象”
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负责人左志强,也深情分享了自己考古之路上苦与乐的心路历程:“早年的田野考古确实条件艰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09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项目,有一晚,我和同伴临时睡在一处很偏僻的地方,头上大概被蚊子咬了两三百个包……”
尽管如此,左志强依然乐在其中,并且表示这样的生活也不乏浪漫,“2005年配合三峡工程发掘的时候,我们所在的那座山全都是竹林,风吹过,雨点洒下的时候,竹子的枝叶沙沙作响,那气氛那声音,真是满足了我心目中对文学作品的所有浪漫想象!”
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的主持工作也使得左志强考古研究主攻方向由先秦考古转为汉六朝考古,在他看来考古之“乐”不仅有感官与精神上的愉悦,更在于考古带来的动人魅力。当他一点一点甄别出成都地区三国时期遗存,形成咬合的证据链时,仿佛看到三国历史图卷正徐徐展开,那些书籍及影视上的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
分享的最后,左志强还以自己的肤色为例,半开玩笑说了一句十分精辟的话:“考古人这一辈子都不会白活,因为晒得足够黑!”
90后文物修复师
出色完成三星堆象牙提取
90后文物修复师陈俊橙今年参加了三星堆的象牙提取工作,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文物,他和伙伴们总是趴在或者蹲在吊篮上提取象牙,时间一长就不免头昏脑胀,但他又深深地为自己能够出色地的完成这项工作感到自豪。
陈俊橙告诉现场观众们,在文物修复界有这样一句话:“文物的独立性大于共性,每件文物都各有特色,每一次修复都是新的体验,哪怕在外人眼中它们都是同类器物。”
他介绍自己如今正在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商业街船棺合葬墓出土漆床的展后保养。这张华丽的古蜀漆床,不仅是目前成都平原出土的最早的漆床,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体量最大、构件最多的一件漆器,“从最早出土到修复完成,足足花费了18年时间。”台下传开一片轻声惊叹。“最终修复完成后,这张漆床总共有45个构件,其中25个构件从一只船棺中出土,另外20个构件都是文保工作者在该墓葬中其它位置出土的文物中找到,并比对成功的,很不容易。”
陈俊橙告诉大家,文物并不是一修好了就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维护,尽可能延长它的寿命,“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宝贵文物。”
在与现场观众们的交流互动中,三位考古人也被大家积极表达出的对考古的兴趣与热爱所感动,不少观众的现场提问十分专业,一听便知是长期关注了这个学科领域。
最后三位考古人还给大家抛出“彩蛋”——分别透露了各自负责的考古项目的最新动态:新川崖墓出土的文物精品很快将在展厅与市民见面;“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本月底就将开幕;成都东华门遗址出土的蜀王府瓷器也正在加紧修复,将于明年展出。明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还推出更多精彩的公众考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