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发布暨研讨会举行,独家发布莫言贺信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1-17 21:06:11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作家和当代文学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而这也必然要求中国学界对莫言的创作及变革创新的意义做出更为深入、透辟的研究。

丛书封面

近日,《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线上线下评论家云集,包括丛书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张清华、贺绍俊、程光炜、吴子林、何向阳、李洱、王干、白烨、梁鸿鹰、陈福民、杨早、张莉、王春林、樊星等近五十位作家、评论家和专家学者参会,高论连连。

研讨会现场

因为疫情,莫言遗憾未能到场,特别发来致贺信,表示“将认真阅读这套书,从中汲取教益,争取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所进步。”

积七年之功

丛书深入研究莫言意义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立项,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担任首席专家,积群体之力,积七年之功,推出了系列结项成果——《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

丛书包括《莫言文学世界研究》(张志忠著)《神奇的蝶变——莫言小说人物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李晓燕著)《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经验研究》(王春林著)《莫言和新时期文学的中外视野》(樊星等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张相宽著)《文学故乡的多维空间建构——福克纳与莫言故乡书写比较研究》(陈晓燕著)《海外翻译家怎样塑造莫言——<丰乳肥臀>英、俄译本对比研究》(李楠著)《大地的招魂:莫言与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叙事新变》(张细珍著)《从“平面市井”到“折叠都市”——新时期文学中的城市伦理研究》(江涛著)等9种,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资助出版,并获批国家社科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丛书以莫言的创新之路为中心,在世界性与本土性的中外文化因素的交汇激荡中,充分展现其重大的艺术成就,揭示其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内在联系和变革创新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文化创新和走向世界提出新的思考,做出积极的贡献。

研讨会现场

研究莫言

文坛和学术界怎么看

发布会上,嘉宾们对该丛书的学术意义做了高度评价。

评论家张清华认为,这套丛书全方位拓展了莫言研究的空间,丛书不仅是对莫言创作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进程的研究;是对中国作家如何走出去,如何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研究。丛书既葆有研究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又有整体的逻辑脉络;除了核心成果之外还有很多延展性成果。

评论家贺绍俊则针对文本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说,李晓燕的《神奇的蝶变》对莫言创作原型的研究从作家资料的角度切入,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陈晓燕《文学故乡的多维空间建构》的差异性研究,通过比较莫言和福克纳的不同,指向了中国的经验和本土性。张志忠《莫言文学世界研究》对莫言进行了延伸性的研究,不止于文本,还关注了莫言因作品引起的争议,被广大读者的误读及其所处的文学处境等。

同时,部分与会专家对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对莫言的文本解读已经太多,应该有更多的对作家资料的研究,因为作家本人资料比作家作品更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吴子林指出,莫言创作语言的丰富性也是一大特色,值得被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表示,随着莫言作品被广泛地译介到世界各地,对莫言海外传播的研究也应该重视起来。

作家李洱直言,丛书的研究对莫言本人乃至中国作家都有重要意义,无论在学术还是专业的层面都是对莫言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莫言及中国作家。同时,身为作家的他还指出,对莫言的研究应该不止于评论家,作家对莫言的解读也应该被看到。

评论家王干表示,莫言的高度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研究莫言的高度代表了研究中国文学的高度;莫言的高度代表了世界文学的高度,研究莫言的高度代表了研究世界文学的高度。作为国内第一套莫言研究的系列丛书,《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见信如面

莫言致贺信直言惶惶不安

因为疫情,莫言未能到场,他深感遗憾,特别书写了致贺信,由张志忠代读,四川在线获授权发布。

志忠教授吾兄:

这套研究文辑我已粗略翻过,煌煌七大本,很是壮观。参与课题研究的各位学者在志忠教授的率领下,穷七年之功,实地考察,广泛采访,反复研读文本,多次会议交流,终于圆满结题,可喜可贺!

我始终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同行们的努力下,中国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当然不能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相比,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我们的工作,我认为并不比同时代的世界同行们差,随着时间推移,我坚信我的判断会得到证实。

志忠教授领导的这个课题,等于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中国文学中做了一个抽样研究,我作为被研究者,是幸运的也是惶惶不安的。我将认真阅读这套书,从中汲取教益,争取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所进步。

衷心感谢各位研究者,感谢出席今天活动的师友们,感谢为这套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朋友。

辛丑腊月九日

莫言

标签: 贺信 研讨会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