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经济观察•读懂“5万亿”②| 新格局•从“月明星稀”到“众星拱月”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1-19 19:31:53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1月19日,省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此前,全川多个市州也陆续通过当地“两会”预告“成绩单”:宜宾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紧追绵阳。宜宾身后,德阳、南充、达州、泸州和乐山进一步站稳“两千亿”台阶。

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区间,竞争更为激烈。凉山身后,攀枝花与广元,广安、自贡、遂宁、内江和眉山,差距最小只有数十亿元,你我争我赶的态势更加明显。四川经济版图上,以成都为中心的“众星拱月”之势越发明显。

时间回到2017年。

当年,全省经济总量逼近4万亿元大关,其中,成都GDP接近1.4万亿元,而其身后,只有绵阳一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彼时,有专家评价,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可谓“月明星稀”。

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部署:实施“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四年来,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鲜活局面,正在形成。

看首位城市:

四年实现全国排名进位和“长大”

不出意外,2021年,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仍将保持全国第七的位置。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基础,决定了成都在川内一骑绝尘的综合实力。2017年,成都在全省首位度达37.56%,经济体量相当于跟随其后的8个市州的总和。

如何看待成都的“一骑绝尘”?

2018年,省委书记彭清华便指出:四川地处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成都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换言之,成都实现能级提升,既是对内内辐射联系互动持续走深走实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外链接合作不断拓展延伸的客观要求。

从全国经济“大盘”寻找成都方位——

过去四年,成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1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实现对天津反超,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由原来的第八位晋升位第七位。

不过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后有追兵,前有标兵”的位次。

先看追兵——

在202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成都与武汉相互“紧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和成都之间的差距暂时被拉开。不过,不久前举行的武汉市“两会”透露,去年全市GDP增速12%以上。

另一个与成都保持你追我赶态势的,是杭州。2021年,杭州市经济总量在1.8万亿以上。

再看标兵——

目前,成都身前最近的城市,是苏州。预测显示,2021年,苏州GDP总量有望继续保持对成都的领先姿态。业界认为,苏州能够在与成都的竞争中稍胜一筹,关键在于工业。去年,苏州工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城市前三。

苏州再往前,是重庆和广州。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初步预测,重庆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8.3%。截至记者发稿时,广州的2021年经济数据尚未出炉,不过,在2020年,广州经济总量已达到2.5万亿元。

从全省看成都的担当与作为。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8年以来,省委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成都进一步协同德阳、眉山、资阳,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革新—经济转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和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明显加快。

细节更加彰显:2020年4月获批成立的成都东部新区,诸多定位中有两项功能异常突出,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

主干与极核还在扩大。去年11月29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的横空出世,再次改变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最为明显的是,《规划》明确将成都的极核和主干功能将拓展至成都都市圈。

2020年,成都都市圈拥有人口2761万人,经济总量达2.23万亿元。以体量来看,可在当年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

在晋升为都市圈后,一个新的未来值得期待:成德眉资四市将实现更加自由的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和更加紧密的产业配套。

看经济副中心:

7个“种子选手”你追我赶

宜宾GDP首破3000亿元的消息刚刚传出,便引发热议。短短两年,四川“3000亿元俱乐部”从诞生到扩容——2020年,绵阳率先跻身这一成果。

扩容,透露出竞相发展和彼此赶超的强烈信号。

“四川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造就了成都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树下面不长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放眼全国,一个省市有两个地级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并不少见。

但于四川,这样的局面意义重大。

从势头与体量来看,四川经济地理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意味着四川在成都之外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新支点。学界公认,无论城市功能如何完善、经济体量如何巨大,在空间距离150公里之外,其辐射带动的作用便会锐减。幅员面积位居全国第五、户籍人口超过9100万的四川,当然期待更多的城市为成都“补位”。

不只是“补位”,与其他城市而言,更大的雄心指向一顶“桂冠”——全省经济副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争创副中心的“种子选手”。

四年来,7个市州一直处于比拼状态。

内核是产业的竞争。2018年以来,宜宾一直是全省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原因在于当地抓住了产业分工和创新创造的机遇,从无到有培育出了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等制造业集群。作为四川2000亿俱乐部的“守门员”,乐山同样抓住了“双碳”的风口——过去一年,已有5家全球光伏领域头部企业通过直接或参股方式落户当地。

比拼当然是全方位的,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是其中一项。2020年的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七个市州纷纷摸索出各自融入双城经济圈的抓手和载体。

宜宾、绵阳和南充率先尝到甜头:全省首批设立的四个省级新区中,有三个落子前述三市,赋予了当地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达州和泸州也是受益者。在达州,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先后落地,作为全省少数同时拥有两个平台的市州,达州正在加速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在泸州,卢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则带来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等重大利好。

“重装之都”德阳也等来了机遇:去年底,川渝两地明确,共同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纵观2000亿俱乐部成员,谁会下一个撞线3000亿元,答案尚不得而知。但能够肯定,全省GDP第四名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究竟花落谁家?

从总量上看,绵阳仍然保持领先位置;从速度来看,连续多年经济增速全省前列的宜宾也势头强劲。此外,作为“副中心”,不仅需要数量,更强调质量。对此,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用“一高三强”予以精准画像: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

其实,早在2018年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就《决定》作说明时已经给出了答案:“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看底座:

区域经济板块做大做强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四川最大省情。一个明显的案例是,2020年,全省排名第一的成都与排名21位的甘孜,经济总量相差40多倍。

现象的成因有很多,但出路只有一条: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实现“百花齐放”。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我省旋即成立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五大经济区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以解决“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提高推进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

产业协作是“起手式”。不到一年时间里,成都与川内其余20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并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各市州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基础设施加速“补短板”。四年来,成自宜、成南达万、成渝中线等高铁和一大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建成投用或加速建设。在各经济区内部,市州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经贸活动更加活跃。

作为“川藏铁路第一城”,雅安雄心勃勃:建设涉藏地区物资(农产品、生活用品等)线上交易平台,打造进出康藏第一物资集散中心。

经济总量加速成长。去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32927.8亿元,是2017年的1.42倍;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达8761亿元,是2017年的1.48倍,在全省占比由15.6%提升至16.3%;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则是2017年的1.38倍。

基础牢固,四川经济大盘一派兴旺之势。去年,全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到5.3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不断稳固。

有专家指出,当人均GDP在一万美金上下、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阶段时,省级单元内部“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将进一步缩小。

1月18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打响“发令枪”: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五大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在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标签: 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