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心脏濒临“罢工” 多学科联合出手力挽狂澜
四川在线记者 石小宏
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有三根血管负责心脏的供血,保障心脏的不停跳动。在这三条“生命通道”两根闭塞、一根狭窄度达99%的情况下,88岁的刘爷爷的心脏濒临“罢工”,命悬一线。
近日,经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学科团队联合出手,采用“ECMO+IABP”为治疗护航,最终顺利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完成了支架植入,实现心脏“生命通道”的疏通。
血管几乎全部闭塞 生死一线
因为持续胸痛,年近九旬的刘爷爷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通过胸痛救治绿色通道迅速入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异常棘手——三根血管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中,中回旋支闭塞、右冠闭塞,剩下的左主干狭窄99%,还合并严重钙化。也就是说,此时作为“人体发动机”的心脏,已经到了“全面罢工”的边缘。此时的刘爷爷,随时面临着猝死的风险!
开通血管,重建冠脉血运,是拯救刘爷爷的唯一方式。但依照目前他的身体状况,将无法承受外科开胸手术的打击。“冠脉介入治疗虽然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刘爷爷这类复杂、极高风险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同样存在诸多的风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蔡琳主任医师表示,目前对于这类高龄、高危、复杂冠脉患者的介入治疗,放眼国际也是非常棘手的挑战。
多学科全力联手 勇闯禁区
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在和患者及家属反复充分沟通后,决定多学科团队联合出手,利用ECMO(人工心肺机)+ 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在手术过程中为刘爷爷的心脏“代工”,为冠脉介入治疗的实施提供保障,而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循环辅助支持救治方案。为此,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了反复的术前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以及从麻醉到术中发生意外的各种应急处理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开展。
麻醉、建立血管通路、ECMO开机运转、超声监测、狭窄血管疏通、支架植入……手术中,麻醉团队、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心血管内科团队等相互接力、密切合作,各环节按照预先演练步骤有条不紊推进。当心脏血管狭窄解除、血流恢复时,意味着这场复杂、高难度的介入手术获得成功,也实现了对高龄、高危、复杂冠脉病变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新突破。
目前,刘爷爷的各项指标稳定,有望赶在节前出院,回家共享新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