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应急广播“四条道” 三台县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为解决“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舆论导向主阵地受众面”和“社会治理便捷性”两大难点,绵阳市三台县修好 “四条道”,高效推进应急广播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畅通乡村振兴“智慧路”。
高位规划、换道领跑,为体系建设“加速”
三台县以“两项改革”为契机,提档升级建管规格,高起点规划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两项改革”后,三台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镇乡属地管理”的三级建设管理模式,由村社现场监督,统筹资金2835.96万元建设应急广播系统。
三台县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民生发展和乡村振兴基础配套设施规划,规划建设性价比高的IP+无线(FM调频发射)+DVB系统模式和县级播控指挥大厅、镇乡、村(居)广播室。
经过近半年时间,全县建成县应急广播平台1个、乡镇前端33个、村(社区)前端462个、应急广播接收终端7478套、县镇村视频调度会议系统496套、城区防洪应急广播40套,有效整合原有应急广播村村响终端1108套,实现了应急广播网络全域覆盖和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上下贯通、可管可控。
高标建设、弯道超车,为基层治理“加料”
三台县坚持“不重复建设”和“有效整合”原则,改变传统的广播建设模式,开发专用数据软件,整合平台、对接系统、试点应用内容,实施项目的准确无误建设,实现广播在基层治理中“锦上添花”。
推行“数字广播+融媒体信息+云视频调度+资源共享”模式,打造“全面双向、视频调度、任意组点、平台融合”一体化的开放式平台,保障应急广播平台对系统中的终端、业务各方面做到可管、可控、可维护、可扩展。
预留端口,对接雪亮工程、天网监控、地质灾害、防洪渡汛、森林防火、智慧农业等已建成的系统,为未来整合资源实现全县综合应急调度打下基础。
在芦溪、老马、西平、紫河四个镇试点,安装监控点位104个、人脸识别点位4个,将广播与监控有机结合联动,探索全县应急广播综合应用体系建设。通过“加料”,有效探索“两项改革”后社会基层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建成项目的投建规模、智慧运用水平和实际基层治理效果为全省领先、全国少有广播智慧应用体系。
高效管理、直道冲刺,为体系应用“加力”
为保障应急广播体系高效运行,三台县建立县、镇(乡)、村(社区)一体化管理,实现“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化、高效能管理维护模式。
建成集播控一体的150平方米县级播控指挥大厅;在镇乡、村设立相对独立、安全可靠、面积达标的广播室;每个镇、村(社区)落实1名以上应急广播管理和播出人员。
分村配齐广电管家,启用电子运维管理手段,实施限时办结考核和“电子自动化评价”机制;将局台网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内容和职责集中呈现于3×9拼接屏,实行7×24小时全天候监管和客服受理。
成立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公共服务网点128个,统筹维护资金28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组建广播专业化维护队伍,形成县、镇、村三级应急广播维护体系,确保系统稳定有效运行长达10年以上。
高质运营、倍道而行,为乡村振兴“加温”
三台县以“投资最小、产效最高、最为长用”为目标,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广播智慧应用系统。将投入100多万元的云视频会议系统布置到各镇各村,同时试点重要场镇的防洪防汛、禁渔禁捕、防火防盗等关键的社会治理广播智慧应用。
特色内容契合群众需求。制作《新农村天地》《我们的美丽乡村》《关注三农》《农时话题》《农技会客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内容,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各1个小时统一播出,让村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学到农业知识。
在广播统建统管统运营后,设计政策宣传、卫生防疫、应急响应、文化宣讲等专栏,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切实做到信息发布“及时通知、家家送达、户户覆盖、精准动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作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