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央视春晚最大的“腕”!揭秘三星堆青铜面具进京幕后
目前出土世界上最大青铜面具,展露无边威仪。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就在刚才,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央视春晚。这是三星堆发掘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铜面具,庄严肃穆的表情传递着无边威仪。它的亮相,再度展示了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古老中华文明的绚丽多彩。
青铜大面具在地底已经埋藏了3000多年,珍贵而脆弱的文物怎样从四川运往北京?全程又如何保障文物安全?记者第一时间进行采访,发现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的此次“出差”,不仅惊动了国家文物局,还尊享运送三级警卫、候场有专门VIP房间、文保专家保驾护航等超级待遇……原来,众星云集的春晚上,最大的“腕”其实是它!
国宝“出差”,方案先行
去年11月,负责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到了央视春晚节目组电话。他们希望邀请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者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讲述全年爆火的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故事,并带去一件典型文物进行现场发布。这件文物,就是最后从几件候选国宝中被挑中的青铜大面具。
让文物上综艺节目?一向视文物为生命的考古人十分审慎。尽管去年央视春晚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天龙山佛首甫一亮相,便引起巨大轰动。但是,让文物长途跋涉赴京,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
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门就此请示国家文物局,获得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认为,在文博热的当下,在央视春晚上讲述文物故事,也成为推动文物“活”起来、加强考古成果传播转化的有益尝试。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好文物安全保障工作——文物出发前要修复保养,确保适合长途运输与展示;要严格按照规定,制定文物点交、包装、运输、存放以及展出全流程的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安全责任;现场还要加强安全防护,确保展出场地、展柜展具符合文物保存展示的环境要求,杜绝安全隐患。
工作人员在为青铜大面具出行打包。
在此背景下,四川组织相关文博机构形成工作专班,精心制定文物安全保障方案,精心实施文物清理、包装、运输、卸载、布展、警卫、保护等各项工作。
国宝要和全国人民见面,不可能“蓬头垢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任俊锋和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余健是此次随文物一同进京的文保专家。
据两人介绍,青铜大面具出土后,其实存在着锈蚀和表面有泥土等附着物的情况,因此看上去格外“沧桑”。此外,面具左耳脱落、左脸颊后方及嘴角处稍有残缺。因此在文物出土后,文保专家在科学研究分析了面具病害后,有针对性地对表面泥渍、泥土覆盖物、硬结物、锈蚀物做了清除,确保文物状态稳定。正是大面具已经有条不紊地整肃过妆容,并且够有三星堆特色,才一举被选中。此后,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领衔的文物修复团队,遵循最少干预原则,精心设计了文物的加固防护方案,采用不锈钢钢构支架做完全物理性加固,确保文物状态满足了运输展示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铜面具右眼附着的珍贵丝绸残留物也进行了提取,才最终有了春晚节目上青铜大面具的奕奕神采。
文保专家用不锈钢条物理固定面具
全程确保万无一失
要把这样一个“大块头”运到北京,绝对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对文物就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怎样确保万无一失?
任俊锋介绍,负责运送国宝的公司从包装环节开始就有详实方案。他们还专门提前到了三星堆博物馆,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原比例文物复制模型,用模型进行模拟包装演练。由于面具右眼部腐蚀严重较为脆弱,左耳断裂脱落,为免磕碰,面具和左耳单独包装。包装也有讲究,根据面具尺寸订制内外两层包装盒,内盒底部垫上海绵、防滑密封条和毛毡等,既起到减震作用,也可以防止对面具造成磨损。内盒外再套外盒,中间再填减震材料,以缓解文物在运输中的冲击力。
大面具装箱送入运输车辆
从广汉到北京约2000公里,一天不能抵达的情况下,夜晚文物怎样保障安全?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博物馆和承运方制定了合理的运输路线,全程有安保人员押运,并且中途车辆过夜全部进入当地博物馆,确保万无一失。到了北京以后,文物也是搬运到符合文物存放环境和安防标准的博物馆文物库房暂存。
四川在线记者了解到,为了青铜大面具的此次“出差”,货运公司专门派出了一辆自带温湿度控制装置的车辆,让面具所处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此外,车辆还有气垫“减震”系统,能够减少车身振动次数、防止出现车厢侧倾和晃动等情况。
它是春晚最大的“腕”
众所周知,央视春晚播出前要进行多次彩排,那么青铜大面具经得起一轮又一轮彩排折腾吗?
显然,作为央视春晚最大的“腕”,我们的大面具完全无需提前出场。余健介绍,无论是春晚的彩排还是联排,出场的均是文物3D模型。只有备播和直播两场,青铜大面具才亲自登场。
青铜大面具去年6月出土的震憾瞬间。
这两次亮相的“规格”也不小。从“借住”的博物馆到央视直播间的路途,运输公司向当地公安局申请执行了三级警卫,确保文物运输途中的顺畅和安全。到了电视台,节目组专门为文物安排了单独通道可以直接进入第一贵宾室“候场”,进了房间,大门外更是全程有安保人员防止闲杂人员靠近。而从电视台停车场到贵宾室,以及从贵宾室到演播厅的路段,也全部进行了清场。
在贵宾室,余健和任俊锋两位专家先把脱落的耳朵安装到面具上进行物理固定,再和运输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把面具通过定制的文物运输平台送到演播厅里。任俊锋说,大面具看似四平八稳,其实重心有些靠前。为免搬运时因重心不稳导致文物掉落,他和余健全程守护在文物身边,指导工作人员搬运。结果面具亮相时如何引发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他们竟然毫无感觉,“我们的心思全在文物上呢。春晚热不热闹暂时和我们没啥关系,只有把文物安全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安全地送回家,我们才能完全放心。”
据介绍,大面具在结束此次“出差”任务后,将很快返回广汉。未来,观众有望继续在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见到它的身影。
3000多年前,古蜀人用它与神沟通
自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起,三星堆遗址迄今已发现了8座“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文物。这些坑,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祭祀坑”。
这里出土的文物,完全不是墓葬随葬品。学术界发现,无论是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面具,以及去年发现的国宝文物铜顶尊人像以及青铜神坛等器物,都明确指向三星堆是一个神权古国,这些器物就是当时用于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用于祭祀。三星堆出土的祭山玉璋,明确刻下了当时的祭祀场景。从这个角度而言,三星堆出土文物相比墓葬随葬品,多了吉祥之意。
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8座“祭祀坑”中,第5、6号坑之外的其它6座坑,可能是因某种外部因素导致的祭祀器物埋藏之地,而出土金面具、神秘木箱子的第5、6号坑,可能正是祭祀所为。总体而言,8座坑所在的区域,都是古蜀国的祭祀区。
(本文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