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华西医院攻克“心脏主动脉瓣狭窄”世界难题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4-24 09:46:49

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

日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茂教授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全释放可回收自膨干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这是该团队与企业“医工交叉”合作研发的创新产品,为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的微创治疗再添“利器”。

陈茂教授和团队开展手术。受访者团队供图

据介绍,“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的风险性极高,患者容易出现心累、胸痛、晕倒等症状,这种疾病两年之内的死亡率高达50%。据估计,仅在中国,65岁以上并且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就超过200万。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全世界医学专家们都在为之努力。

所谓“心脏主动脉瓣”,就是控制从心脏到主动脉方向和血流量的“阀门”。随着年龄的增加,主动脉瓣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严重者出现狭窄等状况,这就会导致血流受阻,使心脏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曾经,治疗“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的方式是做开胸手术,用人工瓣更换病变的主动脉瓣。但是,开胸手术不仅创伤大,而且很多患者因为年龄大、体质弱、心肺功能差等原因无法承受这样的大手术。这也是此前该疾病导致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而微创手术的出现,为治疗“心脏主动脉瓣狭窄”提供了新路径。

2002年,法国一家医院完成了经血管置换主动脉瓣的手术。10年以后,华西医院成为国内首批开展“主动脉瓣狭窄”经血管微创手术的医院,医生利用患者的血管作为“运输通道”,用人工瓣替换已经狭窄并失去了正常工作能力的主动脉瓣,这样一来,能够大大降低对患者的创伤。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经血管微创手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相对年轻、外科开胸手术风险低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血管微创手术的效果取决于人工瓣放置的位置,而采用第一代技术的人工瓣膜,一旦放置,位置就不能再调整,有可能出现放置位置不佳、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第二代技术有所改进,但仍然只能实现部分释放后回收,一旦完全释放就无法回收和调整。

而现在,陈茂教授率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了全球首款完全释放后仍可完全回收的自膨干式经导管主动脉人工瓣,并且成功实施了该新型人工瓣的全球首例人体应用,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一新技术有助于医生将人工瓣通过血管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并且可以多次验证和调整,直到确定最佳位置,以便实现治疗的更好效果。

据陈茂介绍,2021年全国共完成“心脏主动脉瓣狭窄”微创手术7000余台,预计在随后的几年中手术量还将持续增长,此项技术上市后,将有助进一步改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据了解,目前患者做一次手术需要花费20多万元,今后这项新技术有望让患者节省一半的手术费用,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