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走进常璩文献馆:收集2000余种地方志传承历史文脉|历史名人新传承④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5-17 13:34:17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打卡时间:4月19日

打卡地点:常璩文献馆

地标简介:由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崇州市图书馆联合打造的常璩文献馆,位于崇州市图书馆二楼,馆内面积约400平方米,收集了43种不同版本《华阳国志》以及2000多种全国各地不同时期地方志,集合了传承历史文脉、常璩文化思想研究、方志资料收集和研究等多重功能。

常璩广场上的雕塑

提到地方志,一定离不开《华阳国志》。这本由东晋时期史学家、地理学家常璩撰写地方志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志命名的地方志著作,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也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常璩是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作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方志鼻祖”“蜀史巨擘”。在他的家乡,新打造的常璩文献馆已基本装修完善,这里不仅集合了40余种不同版本的《华阳国志》以及研究常璩思想的丛书,还延续发扬常璩修志书的思想文脉,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性方志资料馆,目前已收藏了2000余种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的地方志书。

记者走进这里,从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中,感受常璩资政育人的济世情怀。

编写史志,为巴蜀优秀历史文化“正名”

许多崇州人,在提到本土文化先贤时,都会想到常璩。这是因为在崇州市中心位置,有一个常璩广场,广场中心竖立着常璩的雕塑,一手执笔、一手握着竹卷,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地标。

常璩生于蜀中大族,常氏家族厚文重教,父辈中多博学多闻之才。常璩少好学,遍读典籍,为后来编纂《华阳国志》打下坚实基础。

《华阳国志》中记载范围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以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题材上又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体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开创了志书新的体例,受到后世的推崇,也对后世编修志书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唐初编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

崇州文史爱好者肖俊,多年从事地方文化资料整理和研究。“早在2004年,崇州开展地方文化资源调查,其中对于常璩这位崇州重要的历史先贤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肖俊说,随着常璩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在常璩的故乡,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

“常璩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撰写《华阳国志》,在全方位考量叙“史”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叙写,特别突出了巴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杰地灵。”肖俊说。

在《华阳国志》中,记叙了李冰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世界文明科学技术,也记叙了文翁兴学使得“蜀学比于齐鲁”,还记叙了从蜀地走出的司马相如、扬雄等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家。“常璩通过自己的著述,展示了巴蜀之地的物华天宝、文化悠久。”

常璩文献馆

收集史志,延续发扬先贤思想文脉

“《华阳国志》问世后,便即流行,传承一千多年来,传抄者众多、刊刻者也众多,在近代以来,也多次影印出版。”肖俊说。

据介绍,2017年,崇州市图书馆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华阳国志》的各种版本的收集,不仅如此,延续发扬常璩修志文脉,也收集各地的方志,打造地方志特色文献库。

在此基础上,2020年,常璩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后,作为崇州传承发扬名人文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崇州市图书馆联合打造的崇州方志馆暨常璩文献馆建设加快推进。

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硬件装修已经基本完工,门口三幅精心手绘的古代崇州州城地图等,增添古色古香文化氛围。

在馆内,设置了志书陈列区、崇州历史展区、学术交流区、阅读区等多个功能区,还有特别展示了崇州建置历史大事件。“目前在这里一共收藏了43中不同版本的《华阳国志》,还有2000多种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包括一些清代时期编修的地方志。”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崇州方志馆暨常璩文献馆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可以采用预约制到这里查阅资料,乡镇、村社等编修文旅发展规划时,都来到这里查阅资料。“下一步除了继续丰富馆藏外,也将尝试通过电子化等方式,让这些资料发挥更大功用。”

“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常璩并没有太多遗址遗迹留存在家乡,但他所留下的这一本《华阳国志》,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依然光耀后代千百世,值得我们骄傲。”肖俊说。

标签: 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