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讯:一线探招丨牛市重生,撬动小镇3亿元肉牛产业
(资料图片)
开
栏
语
击鼓催征,巴蜀大地鼓点密。日前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2年的下半程早已开启,时不我待,各地各部门“拼”在一线。拼经济需要实招,也需要巧招、妙招。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拼经济 搞建设 抓发展——一线探招”栏目,在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展的当下,我们走进区县、小镇,走进企业、车间,与您共同探寻抓发展的好招式,为大家提供借鉴启迪。敬请垂注。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影报道
“这17头肉牛马上就要发给云南客商。”7月23日上午见到“牛经纪”冉久利时,他刚张罗着把17头肉牛装车,“他们这次总共要25头,我过两天到牛市上再相几头。”
冉久利口中的牛市,就是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远近闻名的得胜牛市,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而今,牛市的节奏“牛经纪”们早已经谙熟:凌晨4点开市,8点散场,上千万元的交易就此完成。
航拍视角下的得胜牛市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从川东北地区小有名气的大牛市到一度沉寂,又到近年来的活跃重生,得胜牛市重焕生机,得胜镇也迎来了肉牛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牛市缘何重生?小镇的肉牛产业又如何被撬动? 四川在线记者走进牛市,探究竟。
借势借力 迁建牛市
这天恰逢周六,也是得胜镇的当场天,场镇街市上十分热闹,唯独老街一排破败的砖瓦房格外冷清。锈迹斑斑的铁门敞开着,一排废弃的牛圈关着附近居民暂养的两头老黄牛,这里就是得胜牛市的旧址。
“以前热闹得很,路过的人都想进去看个稀奇。”63岁的刘良述是土生土长的得胜人,在他的印象里,几十年前的得胜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或贩牛,只是当时的牛以耕牛为主。
得胜镇老街上废弃的老“得胜牛市”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如今的得胜牛市建在得胜镇莲花村,出了场镇,一条蜿蜒的硬化路沿山势而上,大约3公里便可到达牛市门口。
穿过一道铁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几排绿色的栅栏围成了肉牛检疫通道、交易完成区。牛市的背后便是久云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建成了一片标准化牛圈。圈舍顶部围栏上,“浙川东西部扶贫示范企业”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迁移到莲花村,重生后的新“得胜牛市”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为什么要从老城区迁出?
“迁建牛市,是想以此带动产业发展。”得胜镇党委书记陈昌平介绍,2000年左右,农业机械化让耕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小镇上世代养牛贩牛的人纷纷外出打工,得胜牛市没落,小镇的牛产业也不温不火。
推动牛产业发展,地方一直寻找突破口。
2018年,得胜镇党委、政府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锁定得胜牛市为产业发展支点。通过多方撮合,由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平昌久云牧业具体运作,对原牛市进行整体迁建。
“目前,除得胜牛市外,我们集团还建成了久云、天众两个肉牛养殖基地。”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栋梁介绍,去年4月,为进一步做实做优肉牛养殖,该公司以这两个肉牛养殖基地为基础,成功创建了载畜量5000余头的市级三星级产业园区。
牛市又兴旺起来,每月逢1、5、9的日子都是得胜牛市的活牛交易日,南来北往的客商再次云集得胜,小镇的肉牛产业发展也开始加速升温。
多条腿走路 扩大规模
“养牛是我们镇的传统,市场活跃起来,我们自然就不怕没销路。”养牛户李正万告诉记者,牛市迁建之后,家里的养牛数量已经由最初的10余头发展到了现在的60多头。
数据显示,目前,得胜镇共存栏肉牛10682头,这一数字较2020年翻了两倍多。得胜镇肉牛养殖1000头以上的规模企业已有3家,养殖100—500头以上规模企业(场)8家。小镇肉牛年产值已近3亿元。
“牛市解决了大家养牛的后顾之忧,让养殖户动心,但要真正发展产业,政府的手还要动起来。”在陈昌平看来,如果说招引龙头企业、创建产业园区是得胜镇的牛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必经之路,那么鼓励居民养殖则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帮助百姓致富增收的关键。
从牛市出来一路向南,记者来到公路沿线马灵社区7组的脱贫户纪玉群家。“你看,这头母牛又要下崽了,之前下的3头小牛卖了近2万块钱。”在纪玉群的讲述中,记者才了解到,这头赚钱的母牛是“借”来的。3年前,她向久云牧业养殖基地交了500元的押金,“借”到一头小母牛。如今,三年过去,小母牛长成了壮实的能繁母牛。
马灵社区副主任李强帮邻居李智托管代养3头肉牛,标牌上标注了户主姓名、购买牛犊的时间、价格等内容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原来,为了让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得胜镇对有养殖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推出“借牛还牛”模式,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为依托,按协议“借”能繁母牛给有养殖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
此外,面向无养殖能力的农户,得胜镇则提出“托管代养”的思路,无养殖能力的农户可自行筹资购买牛犊,委托公司或养殖场代养。
目前,在养殖大户的引领下,得胜镇5头以下散养户发展到了369户。25户农户参加“借牛还牛”,14户无养殖能力的农户加入“托管代养”。
得胜镇对接四川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兴牛贷”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得胜镇还定期召开肉牛产业流动现场会,组织居民到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家中参观学习。同时,为破解产业资金缺口,畅通金融“活水”,该镇对接金融机构,推出了“兴牛贷”“领头贷”,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资金保障。
独门绝技 科技赋能
来到位于马灵社区的天众牧业肉牛养殖基地,记者发现这里除了基本的标准化养殖外,牛儿们没有绳子的束缚,呈“半放养”模式,甚至有不少小牛钻出了围栏。尽管如此,牛圈却看着干爽,也闻不到浓重的牛粪味。
运用“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专利技术的天众牧业肉牛养殖场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仔细一瞧,牛圈里铺了一层厚厚的“床垫”。“这是带团队花了8年时间才研发成功的‘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专利技术,仅仅是在得胜做的试验就有近百次。”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德涌为大家揭秘。
这项专利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其相关酵解原料,将畜禽粪污及时固态化酵解成有机粪肥,有效破解肉牛养殖环保投入大、人工成本高等瓶颈。目前,全镇3家肉牛养殖1000头以上的规模企业都用上了这项技术。
运用“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专利技术的天众牧业肉牛养殖场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
“换一次‘床垫’可以‘管’3—4个月,最终‘床垫’与酵解的粪污一起变成有机粪肥。”程栋梁透露,目前有机粪肥已经可以市场化销售,每吨价格450元左右。
肉牛产业发展起来,农作物秸秆也有了新去处。
在四川欣昌生态林牧业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场里,负责人毛高发不到一小时就接听了好几个电话。“每到玉米、水稻成熟的时候,附近村民就会联系把新鲜秸秆运送过来,费用当场结算。”据毛高发介绍,玉米秸秆是肉牛的主要粗饲料原料,简单粉碎后就可直接饲喂。
“产业规模起来了,下一步还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陈昌平介绍,镇里将继续以得胜牛市为发展支点,努力在打造特色品牌、全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突破。
点
评
激活市场 搞活产业
蓝红星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得胜牛市的重生,不仅仅是“看不见之手”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更是“看得见之手”政府有为的结果。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地方传统优势,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将市场渠道的打通工作前置或者说是与产业发展同步推动,为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是以激活市场来搞活肉牛产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除了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外,需要格外关注小农户融入、企业家资源、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可得性等问题。比如得胜镇就成功借了浙川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引入浙江客商资源,肉牛产业振兴有了龙头带动,激活一批当地企业,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初步气候。还有创新“兴牛贷”、“领头贷”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所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我们既要找到“棋眼”,更要顾及全局,由此,产业发展之路方能走得更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