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四川坚持“以治促融”,让易地搬迁群众“住得幸福”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11-28 20:43:47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11月20日一早,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社区,最先热闹起来的是彝源祥生活购物广场。彝族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社区里还将建设一座农贸市场,在满足采购需求的同时,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依撒社区党委书记付余辉透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依撒”,在彝语中意为“住得幸福”。“十三五”期间,四川136.05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搬进新家,安置点治理面临不少挑战。今年以来,四川各地以易地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以治促融”,全力实现易地搬迁群众“住得幸福”。

打造载体

增强便民服务能力

每天,依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会有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办理各项事务。依托中心,“民事代办员”们每周还要开展一次“扫楼式”走访,排查隐患、收集诉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党建、民政等综合服务。

“老乡们搬进新房,难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加强载体建设,承接他们的各种需求。”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推行的便民服务模式可以用“131”来概括。

第一个“1”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3”是3张清单,包括现居住地办理事项、可代办事项、必须返回迁出地办理事项,分别落实属地管理,提供定期派驻、干部代办等服务;最后一个“1”是“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包括建设综合超市、公交站点、电商物流站、ATM提款机等服务设施。

抓实融入

营造共治共享氛围

10月中旬,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运来一批桌椅和锅碗瓢盆。东山社区党委书记陈朴格介绍,金阳县在县内村、社区全覆盖配备优质餐具,引导群众养成良好习惯。

为使群众更好融入社会,四川还实施了“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同时,健全“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党小组+楼栋长+党员”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全省搬迁安置区建成基层党组织1829个。通过成立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按需设置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禁毒防艾等委员会,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乐山市峨边县新林镇茗新村第一书记蔡明明就感受到,村里的共治共享氛围正在形成。“以前村里组织活动,需要奖励积分才有人愿意参加。”如今,这个“惯例”正在发生变化:村上正忙着打造农文旅田园综合体,需要几个姑娘参加宣传拍摄。这次,不用积分,就有人主动报名。

盯紧增收

保证群众稳定受益

“安了家”,还要“立下业”。

最近,东山社区居民齐布鲁吉和老伴都要去灵活就业基地务工,种蔬菜,除杂草,每人每天可以收入60元。

稳就业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第一要务。付余辉告诉记者,依撒社区正在建设慈布草帽工坊,居民学习编织技术后,可免费向工坊领取原料回家编织,工坊按每顶草帽7—10元、每米飘带0.5元的价格收购,一个熟练工人每天可实现收入80—100元。此外,慈布劳动密集型共建产业园也在抓紧建设当中,“建成后,预计可供500人以上就近就业务工。”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还在凉山州落实“就业增收十条措施”、加强搬迁农户土地流转服务等若干具体措施,切实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目前,36.39万套易地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也已实现“应登尽登”,如期完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