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科会丨这场座谈会上,外国专家为促进海外人才来川创新创业“出主意”-动态焦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12月10日,四川省高端外国专家座谈会的会场外,一排排准备好的同声传译设备,彰显出这场座谈会十足的国际范。
正如同声传译设备在不同语言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近年来,四川致力于完善外国专家人才来川工作、交流的政策环境,来自海外的声量在四川科技创新领域得以不断放大。
“我在这里的所有体验都很棒,比如,学校在科研场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新西兰皇家学会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巴赫·库萨诺夫介绍,仅仅一年时间,他所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就翻了一番,学生人数则从10人增加到50人,“可以说,我们现在是中国西部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好的实验室。”
对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员詹姆斯·阿亚拉而言,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在四川的日子“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实现梦想的过程。”过去十年,他和中国搭档一同改良基地的环境丰容和行为训练设施,协助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设立了标准。
谈完了收获,外国专家们也为促进海外人才来川创新创业出起了“主意”。
“四川省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为外国专家入川工作生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挑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周恕弘建议,有关部门、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可以制定、推行有针对性的科研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同时构建外籍专家参与的政、企、学交流合作平台及机制,有效整合学术、社会资源。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朴哲范主要从事塑料发泡加工和纳米复合聚合物发泡领域的研究。2011年起,朴哲范在四川大学担任高端外籍教授。他指出,人才的培养是双方交流的重中之重:“在人工智能、材料、能源、医疗等重要领域加强中外人才交流,将中国人才派至外籍专家实验室,同时邀请外籍专家来到中国高校。”
成都大学教授关国兴的建议则更加具体。“我将推动中泰两国高校在地质学方面的学术合作。”他指出,此外,中泰两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农业技术、能源技术等方面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