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自演实景剧 阿坝州马尔村:全村总动员,用马尔锅庄打开乡村文化“夜” 世界看点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资料图片)
截至5月26日,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平台上报名数(乡镇、能人、代言人)破4000人(个),上传视频达3317个。其中,一条以马尔锅庄为主题的视频,很快冲上首页,引发不少人关注锅庄背后的村庄——阿坝州小金县宅垄镇马尔村。
一个仅有4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20.83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如何依托马尔锅庄传习所让地域文化“活”起来?他们又是如何发动村里超五分之一的村民,靠自己力量共同排演一出不逊色于专业院团的高质量实景剧《马尔娃》,让马尔锅庄“飞”出大山?
《马尔娃》里的民俗展示
村民自编自演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夜幕笼罩群山,一束灯光打亮在马尔锅庄传习所前的广场。身着藏族服饰的人们徐徐走出,拉开实景剧《马尔娃》的序幕。嫁娶民俗、春耕秋收等当地民俗被一一演绎。这是阿坝州小金县宅垄镇马尔村的平凡一夜,擅长歌舞的村民,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马尔锅庄,让乡村的夜晚沉醉在人文风情里。
在当地方言里,锅庄称达尔嘎,“达”即兴旺发达,“嘎”是高兴或高兴地跳舞之意。古时,当地人围绕室内外篝火跳祭祀性、娱乐性的歌舞,在岁月流转里,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并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马尔锅庄。阿坝州小金县宅垄镇党委书记谢小波介绍,锅庄分为达尔嘎迪(大锅庄)、达尔嘎惹(小锅庄)。达尔嘎迪属礼仪舞类,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一般在重要传统节日、大型活动时表演。达尔嘎惹属自娱性舞类,不拘于形式,随时都可以跳。
马尔锅庄是当地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2007年,马尔锅庄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州级非遗传承人2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人。目前正在全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小波说,每逢喜庆佳节和民间传统聚会,当地男女老少便会跳起优美的“马尔锅庄”。
2017年,成都新津出资,为当地援建了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马尔锅庄传习所。如今,这里已成为集锅庄文化展示、舞蹈排练、村史馆、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传习基地。
有了传习所,如何让马尔锅庄真正地“活”起来?谢小波想到排一出实景剧。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村民,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2022年初,这台由交通运输部出资,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尔锅庄”的实景剧《马尔娃》进入筹备阶段。
1个村民、10个村民……到最后,竟有60余名村民自发报名要排演这部剧。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0多岁,最年轻的为25岁。“为了避免演出中有人因事缺席,还有不少村民要求自己来做替补演员。”这样的热情,让谢小波都吃了一惊。
马尔锅庄县级非遗传承人牛文武更是激动地几晚都没睡好。“这么好看的锅庄,只藏在小山村太可惜了,可不得好好做,把马尔锅庄展现给更多人。”
《马尔娃》
地方民俗入剧 马尔锅庄“鼓”了村民腰包富了村民精神
以马尔人一年四季生产生活为故事情节主线,全方位展示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歌舞文化的实景剧《马尔娃》就这样拉开序幕。这是一台村民演村民乐的实景剧。从故事情节到舞台设计,全部由当地村民来共同参与、共同支招。
《马尔娃》片段
为了精益求精,意见“交锋”成为常态。在展现春耕这一环节时,谢小波和牛文武希望取消春耕播种的唱词,让演出更为紧凑。村民杨安贵却坚持这段不能删除,否则就丧失了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几番交锋尝试下,最终他们保持了这段唱词。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婚俗上哪些唱词加入,哪些唱词取消,村民们都逐个推敲。为了节约演出成本,善用农具的村民还转型学习起了音响控制和灯光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逐渐熟悉对各种光源性质、灯具的特性、滤光片效果的控制,甚至在充分理解剧目主题下,知道什么样的灯可以获得想要的效果。
两个月的排演时间里,村民没有任何报酬,却鲜有人缺席排演。大伙乐此不疲,“就是想给大家看看,我们的马尔锅庄有多美。”杨安贵说。
2022年7月,这台表演时长约40分钟的实景剧《马尔娃》终于正式上演。该剧分4个篇章,分别展示当地藏族迎宾仪式、祈福和春耕、夏耘、秋收的情景。捻羊毛、打连枷、马尔锅庄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一一亮相。“这部剧是对我们这一地区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的高度浓缩。村民们大多本色出演,而无需太多舞台艺术装饰和专业表演技艺。”谢小波说。
以广阔的天为顶,以广袤的山野为背景,在马尔锅庄传习所前,吹起海螺打起锣鼓,男女队轮番和歌对舞,一轮又一轮,宏亮豪迈的歌声,情酣韵浓,撩拨着夜色也拂动人心。
一部实景剧,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村民看见日常熟悉文化生出的别样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发当起行走的地域文化“推荐官”。“不少村民自发拍起短视频,通过社交平台,向各方推荐我们的锅庄和实景剧。”谢小波说,知道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开启后,他们将展演片段投放平台,希望借助大赛和短视频,让小山村的马尔锅庄民族风情飞入更多人的视野。
谢小波透露,2022年,这部实景剧门票收入近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新思路。他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寻求和旅行社、酒店合作,让更多人来看实景剧,并联动马尔锅庄传习所,开展更多文化体验活动,“重要的还是人气,希望借助大赛,让更多人看见我们,也让小山村越‘夜’越精彩。”
《马尔娃》由村民自导自演
(马尔村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