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PO | 东昂科技“硬条件”不足撤回上市申请,产能数据与环评文件有矛盾
东昂科技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背后原因可能与公司营收规模和研发投入上很难达到创业板上市的最新要求有关。此外,该公司在大量新增产能未达产下仍选择扩产,让人担忧产能或严重过剩。
(资料图片)
近年来,LED照明企业一波又一波谋求上市,成功过会者有民爆光电、蓝箭电子等,而终止审核的则有美智光电、银河股份、谷麦光电等,如今又加上了厦门东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昂科技”)。
2月21日晚间,深交所官网显示,东昂科技创业板IPO撤单。深交所表示,由于东昂科技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二条,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
虽然交易所公告并未给出东昂科技主动撤回的理由,但《红周刊》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东昂科技与同行已上市的竞争对手海洋王、久量股份相比,不仅在营收和业绩规模上尚有差距,且营收增速和规模也都很难达到创业板最新上市量化指标要求,而研发投入虽然勉强达标,但创新成色仍稍显不足。此外,东昂科技招股书披露的产能数据与环评文件中给出的数据还存在“打架”情况,信披质量也是让人堪忧的。
盈利能力难达创业板上市要求
东昂科技主要从事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型号多达230余种,虽然公司号称已形成较为全面的产品布局,但目前的营收规模却依然很小,持续盈利能力也不出色。
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东昂科技分别实现营收2.39亿元、1.78亿元、2.63亿元、1.24亿元,2020年和2021年营收同比增幅为-25.56%和47.84%;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17.84万元、4550.65万元、6062.17万元、2459.31万元。其中,2020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同比下滑。此外,公司报告期内的销售净利率也在一路走低,分别为28.54%、25.59%、23.05%、19.84%。
不仅如此,与同行竞争对手海洋王、久量股份相比,东昂科技的营收规模也尚有差距。2022年上半年,海洋王的营收规模高达8亿元,就连2019年上市的久量股份营收也有2.79亿元。不过与海洋王和久量股份不同的是,东昂科技的经营模式主要采取ODM模式,为实耐宝、百耐、伍尔特等国际知名工具类企业提供专业移动照明工具,仅少量业务通过OEM模式开展,而海洋王、久量股份则主要使用自主品牌进行生产,如此情况说明,东昂科技目前还尚未形成自有品牌销售收入,大部分营收来自代工。
没有自主品牌,等同于“代工厂”的东昂科技在成本转嫁能力上相比竞争对手要明显偏弱,这一点在公司的移动照明类产品毛利率变化上有明显体现。报告期内,东昂科技涉及移动照明类产品的毛利率不仅呈下滑趋势,且明显弱于竞争对手,分别为43.39%、41.25%、36.22%、33.08%,而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46.86%、44.55%、44.45%、36.78%。
此外,营收依赖代工,没有自主品牌支撑的东昂科技还要看大客户的“脸色”吃饭,其客户集中度要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东昂科技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5.58%、86.04%、86.99%、86.60%,而2019年至2021年,海洋王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仅为10.79%、21.55%、9.98%,久量股份该比例为30.80%、33.72%、39.78%。
在此背景下,东昂科技的成长性显然是令人担忧的。要知道,深交所于2022年末发布了修订后的《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规定要求申请创业板上市企业需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之一才能够满足创业板对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的要求: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二是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三是属于制造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或者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领域,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依据规定要求,《红周刊》发现东昂科技2019年至2021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4.91%,远低于20%的要求,这意味着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营收规模上,东昂科技都暂未达到创业板定位的量化指标要求。
虽然《暂行规定》还提出,若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的企业,不适用前款规定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但就2021年东昂科技的财务数据来看,其营收远不足3亿元,这意味着东昂科技要想上市,至少2022年营收要突破3亿元规模才能符合新规要求,可目前来看,东昂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收只有1.24亿元,而公司也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收2.35亿元至2.38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9.41%至10.78%。
由上述来看,东昂科技这一次能够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很可能也是考虑到自己的营收并未达到创业板上市的最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创收能力。
研发重视度有限 创新成色平平
除了营收业绩方面存在不足外,《红周刊》发现东昂科技在研发投入上仅勉强达到《暂行规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量化指标要求。2019年至2021年,东昂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54.6万元、781.1万元、1194.51万元,而正是最后一年的研发费用的大幅提升,让其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8.23%,超过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要求,可即便如此,招股书中给出的多处信息反映出东昂科技对于研发重视程度是不高的。
在研发、销售、管理三类岗位薪酬中,东昂科技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竟然“垫底”。据首轮问询回复内容,报告期内,公司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分别为24.14万元、20.79万元、27.7万元、15.18万元;管理人员平均年酬分别为14.85万元、13.64万元、15.49万元、7.91万元;而研发人员人均年薪则分别为16.77万元、11.62万元、15.39万元、7.75万元,不仅不如销售人员,除2019年外的其他时间段薪酬甚至都不如管理人员平均水平。尤其是在2020年这三类岗位人员平均薪酬整体下滑时,惟独研发人员的薪酬下降幅度最大,达30.71%;其次是销售人员,为13.88%;管理人员仅下滑了8.15%。到了2021年薪酬上涨时,在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年薪整体超过2019年基础上,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竟然未回到2019年水平。
或正是对研发人员的不重视,东昂科技的研发人员离职率近年来并不算低。据首轮问询回复,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人员离职率分别为23.40%、17.39%、16.67%、24.07%,整体呈上升趋势。
截至报告期末,东昂科技有研发人员41人,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10.76%,与同行业久量股份、海洋王相比,研发人员规模仍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存在两名兼职研发人员练小冬、周志军。
研发人员重视度的不足,反映到专利成果上是略显平淡的。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东昂科技虽然拥有213项专利,但其中境内发明专利仅有6项,而同行可比公司海洋王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却高达1996个。
也因此,未来东昂科技要想再次申报创业板,则需要在研发上有真正的投入,只有踏实创新才能给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前景。
产能数据存疑
在招股书中,东昂科技称拟募资3.85亿元用于“高端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红周刊》从官方渠道获取的环评文件发现,东昂科技近两年频繁扩增产能,在前次扩建项目还未达产情况下,如今又想募投项目扩充产能,如此情况实在有点让人担忧其新增产能如何消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其披露的产能数据与环评报告中给出的数据还存在较大矛盾,让人对其信披质量感到担忧。
官方信息显示,在“高端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获批之前,东昂科技另一项目“LED灯具、电动工具及配套生产改扩建项目”刚结束工期。“LED灯具、电动工具及配套生产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改扩建项目”)环评文件显示,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施工工期为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其中改扩建项目设计新增年产LED灯具120万件,改扩建后年产LED灯具将达到400万件。这一改扩建项目受理于2022年7月13日,环境影响报告表则编制于同年6月12日,也就是说在此日期之前,东昂科技LED灯具年产能应为280万件。
另外,若加上此次募投项目,东昂科技历年来共做了5次环评,自2019年8月1日“厦门东昂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厂房扩建项目”完成验收后,LED灯具年产能就已经达到了280万件,直至前述改扩建项目才开始扩充LED灯具产能,但是该项目至今未投入生产及验收。也就是说,若按照环评文件的信息,整个报告期内,LED灯具年产能理应是280万件。然而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理论年产能却是265.32万件、352.84万件、361.05万件、211.68万件,根本无法与环评文件产能数据对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改扩建项目的环评文件显示其施工工期为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但根据此次募投项目“高端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于2023年1月13),前述改扩建项目目前仍是待建工程,这意味着LED灯具年产400万件的产能何时能达产还是个未知数。此次募投项目急于将LED灯具年产能增加至602.56万件,至2025年3月才完工,建设期两年,这一情况也产生了公司新增产能未来如何消化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报告期内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分别为101.7%、63.7%、103.41%、77.18%。总体看,东昂科技在产能不稳定下选择继续扩产,其合理性是值得探讨的。
根据问询回复,“高端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于第三年开始投入运营并释放40%的产能,第四年释放70%的产能;第五年(达产年)释放100%产能,这意味着100%达产需要到2028年,即使是不考虑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巨资投入的项目五年后还能否跟得上产业升级换代需求问题,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