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油频道 > 今日油价 >

​五部门推进高校学科专业改革 形成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来源: 中国商报网 时间: 2023-03-30 16:30:34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契合度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进入了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面向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此外,此前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我国不少本科院校为快速扩大规模,选择新增的专业中,办学成本低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远大于理工科专业,这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从重视规模发展到重视质量提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也势在必行。

那么,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是什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和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

具体而言,一要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二要优化上下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和对新设学科专业的评估检查。三要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如何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在近期目标方面,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同时,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在远景目标方面,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改革方案强调,要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同时,还要深化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此外,改革方案还特别提出“加强新医科建设”。改革方案明确,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聚焦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全方位改造升级现有医学专业。

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

实际上,我国高校设置专业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门”的问题,这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没有办出特色与高质量。

为此,改革方案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聚焦人才培养,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改革方案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学校层面,改革方案提出8项任务措施,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省级层面,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等3项任务措施。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应用规划、资源配置等措施,落实新设学科专业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层面,改革方案提出了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一校一案”狠抓落实等8项政策措施。

改革方案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年度学科专业设置,每年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专家表示,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调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而要做好此次优化调整,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各司其职、双向奔赴,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此外,我国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用好办学自主权,每所学校要设置特色专业,在自身定位上办出一流水平。

■观点

只有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才能避免高校在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过程中,出现同类学科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高校要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论证本校该优化调整哪些专业。虽然国家鼓励高校举办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学科专业,但高校也必须论证,举办这些专业是否符合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有条件保障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其建设为本校的特色专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记者 陈文丽)

标签: 高校学科专业改革 专业集群 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