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油频道 > 原油资讯 >

当前速读:亚布力论坛发起《中国建筑业零碳目标下的碳预算及实现机制》研究

来源: 零碳雄心计划 时间: 2023-02-26 11:03:06

文 | 章伟升亚布力零碳雄心计划主理人

日前,《中国建筑业零碳目标下的碳预算及实现机制》研究课题正式启动,课题由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亚布力零碳雄心计划”牵头发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最终将产出《中国建筑业零碳雄心战略白皮书》、《中国建筑业零碳目标下的碳预算及实现机制》研究报告等主要成果,并计划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现场发布。


(资料图)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原副会长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红杉中国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受邀担任课题顾问。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可持续土木工程专委会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许磊担任课题负责人。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全球碳排放量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全球碳预算,它是国家、企业和其他司法管辖区制定CO2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依据。在《巴黎协定》目标下,全球碳预算已显著不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估计,如果全球温控目标设定在2℃,从2020年开始,未来可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2万亿吨,而1.5℃的碳排放空间仅为0.4-0.5万亿吨CO2。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剩余碳预算(未来可排放的空间)将在几十年甚至十年左右耗尽。对于所剩无几的剩余碳预算,各国间如何分配,已成为全球气候谈判的焦点。国家未来的减排措施策略,对其能否分配到更多碳预算,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建筑业零碳目标下的碳预算及实现机制》课题将基于公平原则,在考虑中国历史排放责任的前提下,对中国碳预算分配开展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建筑部门占所有终端能源使用的35%,每年贡献约38%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和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预计未来全球对建筑能源的需求将增加近一倍,建筑面积也将至少增加一倍。

在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2019年为例,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51%左右,比美国全年碳排放还高,是欧盟的近2倍,且中国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尚未统一完善,实现零碳转型仍十分困难。

能源转型委员会(ETC)报告认为,中国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但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多种强有力的政府政策和投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为中国建筑业制定碳目标,对建筑业和整个国家、全球实现碳中和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欧洲国家有相关的建筑业碳预算研究,但中国还没有进行相关研究。考虑到世界各地建筑材料、气候条件和能源结构的巨大差异,其他国家研究中提出的气候目标并不适用于中国,在碳中和路径下的中国建筑业减排也缺乏基准和目标设置研究。

尽管我国明确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但排放总量还不清晰,各部门碳排放核算方式和数据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把建筑业碳排放的数据基础做实,确保按照国家要求“大账算得清、小账算得细”,才能使排放总量的阶段控制目标变得清晰且便于落实,并据此进行检查考核。

因此,《中国建筑业零碳目标下的碳预算及实现机制》课题将致力于三方面研究:

在2℃和1.5℃的全球温升目标下,采用理论考察、实证分析、重点研讨、数量测算、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基于公平原则的中国碳预算,对未来多种减排路径下的国家碳预算进行不确定性研究;基于中国国家碳预算,利用生命周期理论(LCA),确定中国建筑业不同阶段的建筑碳预算范围,在2℃和1.5℃的气候目标下,对中国建筑业不同脱碳路径下的建筑碳预算进行研究。

不同建筑类型(公共建筑、城镇居建、农村居建)的碳排放存在较大差距,故本研究将对不同类型建筑的碳预算进行分析,将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进行减排指导。此外,还将建立建筑项目的碳预算基准模型,通过对中国建筑业碳预算的研究,提出建筑业基于碳强度和碳排放的双指标减排控制基准。

基于碳预算对土地、经济政策、创新机制进行分析,有效为建筑碳金融量化提供数据基础。基于建筑业碳预算分配原则,提出科学具体的碳减排目标和建筑减排干预措施,促进政府提出既有建筑改造方案或针对新建建筑的经济激励措施。基于科学碳目标追踪项目碳减排的进展,有助于实现基于碳预算的绿色化投资组合,为与碳预算兼容的项目材料生产商、房地产公司或个人所有者提供资金,也有效解决零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并有助于管理碳相关风险和分配气候变化责任。

首先,碳预算的评估有助于对未来减碳路径政策的制定,可以避免碳相关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损失,也能避免各国减排“搭便车”行为。只有明确分配气候变化各方责任,根据公平原则对各部门碳预算进行量化评估,才能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减排行动。因此,要确定符合《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国家碳预算的限值范围,才能更科学地分配建筑业碳预算。基于国家碳预算的建筑业碳预算研究可将全球气候目标、国家碳减排目标与建筑业减碳目标联系起来。制定建筑业在2℃和1.5℃目标下的碳预算,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评估既有建筑做出何种改造措施组合后的碳排放能够符合国家碳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对新建建筑的减碳路径进行预测,从而强化相关减碳措施的应用。

第二,碳预算可为建筑项目、园区、城市建设气候投融资提供衡量基准。在国家双碳发展中,金融机构应将建筑项目减碳目标作为气候投融资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建筑业碳预算的研究将有助于金融机构设置相应的碳目标,从而推进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在对绿色建筑、低碳建筑投融资时,应基于建筑项目的减碳量设定投融资等级,从而激励建筑企业推动减排行动。

第三,从企业层面看,国家碳预算的限制范围有利于企业制定更符合国家减排目标的企业碳目标,制定自身碳中和战略对企业考虑未来气候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企业减排承诺的含金量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问题,有人指出ESG已成为炒作和争议的缩写,运用碳抵消等手段进行“洗绿”的现象层出不穷。企业在实现ESG转型中,对碳排放的评估应有更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转型。

因此,利用碳目标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设定限值、提高企业减排承诺含金量是当前必须要做的事。而国家碳预算的制定,将为企业设立了一个减排基准,让企业减碳目标与国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建立联系,而不是独立的、脱离国家减碳目标的减排。通过具体的碳预算指标,促使各级政府及企业将建筑碳排放控制在碳预算范围之内,进而实现减排目的。通过政策指导,将碳预算指标纳入现有信贷、保险等模型,完善银行针对项目非财务指标(如碳预算目标)的信用分析体系,基于不同建筑项目的碳预算指标,可以更好实现发贷利率的差异化定价。

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已启动,自愿减排市场也将启动,欧盟已将建筑纳入碳交易市场。建筑业碳预算的评估将有助于确定建筑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配额。在配额市场之外,我国还将逐步建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交易,建筑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碳预算将促使建筑项目在CCER交易中制定更加科学的碳排放信息披露要求和碳金融标准,有助于气候投融资产品体系开发和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

标签: 气候变化 公平原则 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