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常发文工作照
一位拥有2亿身家、在湖北省武汉市发展的巴中汉子回到家乡,看到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巴城,准备在家乡投资发展。近日,他看中了凯莱国际社区广场1000㎡场地,准备投资2000万元发展特色餐饮。在他的带动下,公司300多名老乡纷纷准备在羊年回巴城投资、置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购新房。他,就是武汉红鼎豆捞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发文。
1986年,18岁的年轻小伙子常发文,从原巴中县茶坝镇山沟里徒步30多公里,再碾转乘车到了成都的一家火锅店当伙计,开始了他艰辛的打工及拼搏生涯,一干就是7年,从杂工做到经理。在他的管理下,火锅店跻身成都火锅名店。
1993年,常发文又到了武汉,先后担任神龙火锅店、红日火锅店的总经理,把正宗川式火锅引进武汉。在他的经营下,神龙火锅店和红日火锅店成为武汉最负盛名的火锅店,他也成为武汉餐饮界备受推崇的人物。
2000年,常发文在武汉创办了自己的火锅店,第一个在武汉推行“火锅广场”的经营模式,带动了武汉整个火锅行业的变革。
2007年,常发文将澳门的豆捞餐饮业态引入武汉,创办了红鼎豆捞餐饮连锁企业。如今,红鼎豆捞旗下已拥有6家海鲜火锅直营连锁店和1家中餐厅,品牌价值超过8亿元。常发文现任武汉红鼎豆捞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川渝商会副会长、武汉市餐饮协会副会长、武汉市洪山区工商联副会长。
打工路 从洗碗工做到经理
1985年,常发文高考意外落榜,接受不了现实的他执意到成都打工,想要换个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此之前,常发文连公共汽车都没坐过,要想在成都这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并不容易。常发文只能像其他农村出来的务工者一样,做最苦的事,拿最少的钱。
常发文在武汉街头逛荡了半个月,才在一家小火锅店找到一份洗碗的活,月薪30元。那时的餐馆不包饭,常发文吃不起米饭,只能吃面,而且每天还是步行到两站路开外的一个小摊上吃,就因这个小摊上的一碗面比住处便宜一角钱。平时生病发烧,他也得坚持上班,还得忍着不说。
看着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拨,好强的常发文思量:“难道自己出来就这样一直做小工吗?”答案似乎早就注定,要想出人头地,只能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学会更多的技能。
这以后,同事很快发觉了常发文的变化:每天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后,他还要帮同事拖地、打扫案台。最奇怪的是,每天累得都快直不起腰了,他还能笑呵呵。“其实大家都知道,我是做给老板看的,希望他能重视我,提拔我。”果然,半年后,老板把他调到大堂搞服务,然后让他负责采购;再后来,他成了大师傅、经理,3年时间内,凡是火锅店里有的岗位,他全部做遍了。
断后路 神龙火锅拓荒武汉
完成这一切后,他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独立负责一方事务。8年后,常发文终于守到了这个机会。1993年,店里的一个常客主动约他出去吃饭,饭桌上,对方说明了来意:准备在武汉开一家大型火锅店。因认识常发文已几年,他的能力,几个股东早就看在眼里,这次就是想拉他入伙到武汉做执行总经理。
这群四川人开的火锅店就是当年在武汉相当有名的“神龙火锅”。“神龙火锅”3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即使放在现在,也是相当大的餐厅,常发文就是负责这个店的经营。当时,不少好友劝他慎重,因为当时武汉尚无像样的火锅店,面对两个不同的市场,他又从没去过,做砸了连现在的工作都保不住。但常发文还是坚定地去了武汉,“当年一无所有时都敢进城,现在就更不用怕了。”
在武汉作了不长时间的考察,常发文就拿出了经营方案——走品牌经营路线。他看好武汉这块火锅业的“不毛之地”,“武汉人对火锅不陌生,引入在餐厅吃火锅的概念难度不大,关键是如何把握风格定位。”
常发文认为,打正宗川式火锅应该是难度最小的方法,于是将经营重点放在菜肴、风味正宗的宣传上。这一招非常奏效,“神龙火锅”开张不久,门口的车就停起了长龙,一时竟出现排队等台的盛况,而“神龙火锅”也成了当时武汉正宗川式火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