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海拔1200米的南江县高塔乡天宫村,山里寒气袭人,而在该村的大包梁,远远地就能望见梁大海家的烟囱冒出青烟。
“加水的时候不能加太满”“锅里的温度必须保持在100度”……走近一瞧,梁大海正在指导侄儿蒸林芝菌种。他告诉记者:“林芝长得好不好,这可是第一步,千万马虎不得。”
寻求改变 怀揣30元出发
1985年,梁大海的父亲意外去世,年仅15岁的他被迫退学,挑起家中大梁。
之后的三年,梁大海靠着父亲传授的木匠手艺赚钱养家。“干了那么久,家里的状况没有得到一点改善。我当时看到不少出去打工的人挣了钱,也想出去看一看”。于是,1989年6月,梁大海背起铺盖卷出发去北京。
“走的时候家里东拼西凑借了30元”,从广元到西安,火车票用去24元,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刚下火车,老实巴交的他又被别人骗走6元。身无分文的梁大海只能先留在西安,铺了一个月的地砖,有了钱,才继续踏上去往北京的路。
从1989年到2012年,梁大海在北京待了整整23年。凭着一股狠劲,他从临时工到小包工再到大包工,累积起上百万资产。
谋发展 回乡种药材
2012年,母亲的一个电话激起了梁大海回乡的想法。
“你娃儿出去这么多年,你带的人都回来修起了砖房子,你也回来把屋头的房子整一下嘛”。母亲的话确实有道理,想当年,一家人住在茅草房里,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看到月亮。
回家修房子,梁大海常伴母亲左右。他忽然觉得,这些年,自己侍奉母亲太少。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认为叶落归根才是真,下定了决心不再外出。
在家也不能坐吃山空,做点什么好?梁大海想起在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承包土地贵,还有不少人去那儿发展大棚,家里流转土地便宜,生态也好,不妨试一试发展种植业。
“种啥子好呢?我当时也比较了一下。”梁大海盘算,种一亩稻谷,收成好能打1000斤谷子,除去种子、肥料、人工,最多能挣200元,种土豆和玉米也好不到哪里去。“想来想去,药材比粮食的价格高得多,而且市场前景更广阔,值得种”。就这样,梁大海种起了药材。
勤学好思 外行变成专家
2013年3月,梁大海在村里承包了600亩土地,党参、桔梗、柴胡,凭借当年在长辛店学到的少量种植知识,他就开种了!可四川与北京在土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本不能照搬照抄。果不其然,第一年,种子发芽率只有5%,梁大海亏了80多万元。
“种好药,得靠真技术”。为了变成专家,梁大海跑到四川农科院学习了一周,回来后又买各种资料自学,经过潜心钻研,如今的种子发芽率达到90%。梁大海介绍,从2014年3月到现在,他卖出柴胡6吨、党参13.5吨、桔梗40吨,实现盈利45万元。
种植走上正轨后,梁大海开始琢磨能不能研究些新品种。试管、量筒、高温灭菌锅……走进梁大海的实验室,装备一样不少。他满脸骄傲地说:“现在都流行富硒茶叶、富硒大米,我就在这里研究出了富硒药材。”
聊起未来的打算,梁大海计划在2016年之前投资500万元建起中药加工厂,增加所种药材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