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巴中在线 > 企业频道 > 产业发展 >正文

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时间:2015-07-08 22:25:33    作者: 87371378    来源:巴中晚报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开发是目前最主要的形式。在农村集中发展产业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相对种粮会再度减少,很多流转土地的农民因为无事可干,继续选择外出务工。而人口聚集程度不高,又会让一些新村成为“空巢”,更会让一些季节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而受影响。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技为支撑,利用大量撂荒土地,把农业产业化与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保障,组织农民代养肉牛,达到了合作社增利、农民增收的目的,探索出一套山区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村民入股成社员务工代养收入高

  匆匆给牛圈里的7头牛喂过饲料和水,再加了一些草料,袁德保和妻子便向山腰赶,他们要到合作社基地去整修道路。6日早上,袁德保和妻子来到基地的时候,刚到7点。“合作社让我代养牛,还请我们做工,我当然要早一点过来。”袁德保说。

  袁德保是通江春在乡苟家碥村村民,家庭相对贫困。今年1月,他入股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不但成为合作社的股东,还为合作社代养肉牛,在合作社务工挣工资,经济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到明年底,我代养的5头牛出栏,我的日子会更好过。”

  袁德保算了一笔账,今年1月合作社成立到现在,他与妻子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有12000多元;下半年,包括玉米秸秆、稻草在内的承包地里的农作物,均会被合作社收购,预计收入可达10000多元。明年,除为合作社务工和农作物签约出售的收入变化不大外,上半年,自家入股的一头小牛出栏、一头母牛产犊,可收入10000余元;到年底,代养的5头肉牛出栏,还可以为他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如此,袁德保夫妻两人的收入,比外出务工还要多。正是看到了合作社为他带来的前景,袁德保准备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再建一个牛圈,争取为合作社代养更多的肉牛。

  袁德保入股的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是今年1月成立的,基地位于通江县麻石镇双柏树村和春在乡苟家碥村,除了种植500余亩核桃,近百亩蜜柚、批杷,饲养13000余只麻石土鸡、1000余只野鸡、10000余尾生态鱼外,该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就是肉牛养殖。

  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大多数农业养殖企业均实行集中喂养的方式,而太阳山农业合作社以什么方式吸引袁德保这样的当地农民参与?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社长杜小虎解释,该合作社探索出了以科技为支撑的代育牛新方法。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犊牛,提供加工好的生态有机饲料,提供圈舍改造材料,提供防疫、卫生服务,还为农户代养的肉牛购买保险,农户仅每天为代育牛喂喂饲料和水,检查代育牛生长状态。如此,一个壮劳力,可在圈舍充足的情况下代育10头牛,还可兼顾农活。

  以科技为支撑代育牛工程效益好

  7月6日中午,通江县太阳山农业合作社母牛养殖基地,技术人员正对20余头母牛和30多头犊牛的生长状况进行例行检查。紧邻圈舍的饲料加工房内,数台加工设备和原材料布局合理、堆码整齐;饲料仓库内,堆放着数十吨生态有机饲料;不远处,上百平方米的母牛产房已建设完工;基地周边,数百亩草料场里,工人正在收割菊苣草和黑麦草。

  杜小虎介绍,与合作社同时成立的还有通江县太阳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通江县太阳山农业种养殖协会。科技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和通江县农业局育种站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培育优质犊牛。与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合作,研究生态有机饲料加工工艺。他说,目前,生态有机饲料加工工艺已经成熟,与两家专业机构合作培育优质犊牛的协议已经达成,即将签约。

  对于代育牛工程,杜小虎信心满满。虽然目前刚刚在10余农户家试点,但不管是合作社,还是农户,都看好代育牛的前景。他说,一头300余斤的优质犊牛,按合作社开发的先进技术喂养,出栏周期在18个月左右,出栏时体重大约1600斤。合作社与农户合作,免费提供300斤左右的犊牛,并免费为每头犊牛配套提供完全符合肉牛营养标准的5吨生态有机饲料。出栏时,合作社按每头肉牛增重一斤3元为代育牛农户计算工资,农户为合作社每代育一头肉牛,工资在3900元左右。

  对合作社来说,相对于集中喂养,分散喂养患病几率少,减少了防病治病风险,降低了管理成本。而对于农户,除增收致富外,养牛产生的大量有机肥还可让他们不再购买化肥。

  周边农户还有一项更实惠的收入,就是秸秆。今年合作社已与周边上百户农户签订了农作物和秸秆收购协议。双柏树村村民袁怀刚今年种植的玉米可产苞米5000斤,除了这5000斤玉米由合作社按市场价格收购外,玉米秸秆也将按每斤1毛钱的价格被合作社收购。他初步估算,地里的玉米秸秆大约可收20000多斤,相比以前烂在地里,今年,他仅玉米秸秆一项,就可收入2000多元。“红苕藤、稻草、麦杆,合作社都要收。”袁怀刚说,“非常方便,我们只要把这些搬到公路上,装车就行了。”

  重辐射带动计划10年发展10万头

  合作社有三个投资人,他们都在通江城区经营着企业,事业有成。股东之一的石玉清的丈夫是双柏村人,今年1月回村,村里的贫困户找到她丈夫,很不好意思地开口向他借钱。问借多少,老乡说只借五百,买点玉米种子和化肥。这些话让她和丈夫特别揪心。“想想也是,那边山高,离城远,又没啥产业,不外出打工,农民到哪里挣钱?”石玉清说,这件事后,她马上找到另外两个股东商议,准备回乡干点事。

  说干就干,三位股东迅速出资成立合作社,将村里的500多亩撂荒土地、2500多亩集体山林和一口病害塘库流转过来,几经考察论证,最终确立了代育牛为主、其他种养殖为辅的发展战略。讲起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初衷,石玉清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当地的农民守在村里也有收入,让企业有收益。

  从今年1月至今,合作社持续投入500余万元,建厂房、圈舍3000多平方米,新修道路近3公里,铺设水管3000多米,还购买了饲料加工设备,建起了沼气池。

  杜小虎说,合作社目前饲养优质肉牛190余头,饲养的80多头母牛中,已有20余头怀犊。目前,合作社正准备融资,引进更多的母牛。争取在3年之内,将育龄母牛发展到1000头,每年出栏优质肉牛5000头。

  而在合作社更远的10年规划中,准备将代育牛业务发展到通江全县,建至少5个基地,达到年出栏10万头优质肉牛的目标。同时,合作社还将依托自身的肉牛生产业务,开发建设通江县牲畜交易中心,并建设冷储物流链,进行肉牛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们的基地建设基本完工,牧草充足,剩下的只有一些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杜小虎说,通往园区有近3公里新建道路,合作社出资近10万元几次整修,由于未硬化,一到下雨便通行困难;基地附近一口山平塘虽能使用,但由于病害严重,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近期急须整治;由于要长期进行饲料加工,合作社正在申请电力部门安装专变,解决加工能源问题。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