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合并不断说明了Uber中国的虎头蛇尾,更可能是中国共享经济的虎头蛇尾。可以说,当初Uber入华的表现,开了一个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最好的头,不但杀伤力一点不亚于本土互联网公司,更没有在阻力面前瞻前顾后。一举打破了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不灵的长期魔咒。但是,这一年多Uber的表现却突然逆转。最终依然没有摆脱国外互联网公司官僚化的职业经理人模式,逐渐陷入平庸,市场上也逐渐失去了基本的气势和杀伤力。易到用车在乐视旗下卷土重来,也堪称罕见的奇迹,两个巨头合并将给易到、神州等更大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垄断是最可怕的现实,良性的市场竞争才是唯一的最佳选择。
竞争衰弱的发酵效应是很快的,在这段Uber和滴滴传言纷飞,洽谈最密集的窗口期,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约车司机纷纷抱怨原来最诱人的补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一些消费者也纷纷感受到,约车的价格上涨了,服务质量越来越下降了。当然,最大的恶果不仅仅是双方,更对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带来。Uber放弃直接开拓中国市场,而选择雅虎投资阿里巴巴的模式,当一名滴滴股东,坐享利益,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但是,对于激活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无疑是一次重挫。
2014年,是中美互联网经济的一个转折点,当年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不但融资额创下记录,而且市值一举抵达3000亿美元,超越亚马逊和Facebook,仅次于谷歌,排名全球互联网公司第二。中美互联网经济第一次形成接近抗衡的格局,双方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市值形成6000亿美元:9000亿美元,也就是2:3左右的。但是,随后,中美互联网经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逆转,双方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15年,BAT三家公司的市值距离最高点损失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三家公司一年新增市值3000亿美元。今天,美国互联网三强市值总和已经突破12000亿美元,而中国BAT市值不到5000亿美元。2014年风头最劲的360、小米、京东三大有望博弈BAT的第二梯队,今天也都遭遇各方面的压力,劲头顿失。中美互联网整体市值的比例从2015年最高点的2:3,退回到2015年的1:2,如今进一步滑落到1:3的境地,几乎回到了6年前2010年双方的量级水平。
中国互联网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就是竞争的衰弱、全球化没有突破以及创新乏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互联网竞争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本身,缺乏反垄断的基本制约,BAT不断强化垄断,破坏性收购兼并,造成整体市场的竞争衰退。其次,相关部门插手太多,而之前互联网本身应该是比较自由竞争的。就以这次刚刚出台网络约车新政策而言,确立了网络约车合法化的地位,的确是历史性的突破,值得肯定和喝彩。但是,政策具体细化到如此微观层面,条条框框,面面俱到,几乎成为市场“操作手册”。但是,在一个刚刚开启的创新市场,其中的诸多规则和规律,连第一线实践的公司都还没有摸到门路。相关部门怎能“天才般”地明晰如此细致和详细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