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去北京发展,毕竟是首都,经济、文化都走在前面。不过,房价却成了硬伤,没有房就上不了户口。
众所周知,北京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上海也不逞多让,这是长期居住在这些城市的门槛。不过,深圳近日“逆势”推出了放宽入户条件的政策,并提出对人才落户不设上限,也表达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一线城市的地方。
在这背后,是一线城市们各自不同的人口规划。
根据四个一线城市的规划,截至2020年,北上广深各自的常住人口目标分别限定为2300万、2500万、1550万和1480万。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看,上海仅剩下不足85万人的增量空间,而深圳则还可容纳342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人口政策背后,既有城市资源要素条件的制约,无疑也伴生着对人才争夺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而未来,四个一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必将明显作用于其经济发展。
四个一线城市控制人口规模
控制人口规模,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城市不可避免的一个命题。
8月22日,上海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提出,到2040年,要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而此前,上海曾提出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这意味着,未来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上海将致力于实现人口“零增长”。
而今年6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会议上,北京提出今年疏解30多万人的“瘦身”计划。按照北京的人口控制红线,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要少于2300万,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广州提出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920万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550万以内。
深圳则明确,严格控制城市整体人口规模,优化人口户籍结构和素质结构,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
对照2015年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北上广深未来5年的人口净增量分别还剩下129.5万、84.7万、199.9万、342.1万。
深圳为何愿意接纳更多人口?上海又为何致力于人口“低增长”乃至“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