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哪个产品的售后服务及利益最为复杂?
服饰?鞋帽?电子产品?化妆品?唯有汽车!
百货超市、各类集市、家电大卖场,集市存在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分担获客成本,线下搬到线上,更能广泛的分摊获客成本,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但你有见过新车大卖场?
即使很多经销商集团想干,但鉴于强势的主机厂对品牌形象和网络的控制,现阶段很难实现。实际上“主机厂—4S店经销模式” 是所有行业中最成功的商业模式!
产品稀缺的年代成就了主机厂的产业强势地位——汽车食物链的顶端。
表面上看是4S店在销售汽车、在提供维修保养服务,实际上只不过是主机厂的奴役,主机厂商才是真正的幕后老板,他不仅是4S店的衣食父母,更是深度监控着4S店。
试想一下“唯C端”论的汽车电商们,天天想着怎么和奴役们玩耍,却轻视奴隶主的存在,岂不是荒唐?你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所谓的C端痛点又如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时我们再看一下“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思维基础:积累大量的用户,销售更多的新车,就有可能拿到主机厂的授权。如果把这个思维往深处引导,是不是集聚了足够量的C就可以推翻奴隶主。我想,即使是所提倡的C2B离这个时代也差的太远。更何况C2B也不是这种路径。
这个思维本质上就是期待着“量变到质变”。错误的量的积累怎么会产生质变?某号称销售了50万辆新车的电商平台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试图思索为何这么多互联网大佬、汽车产业精英会在汽车电商的路径上出现差池。
究其原因,可能有二:
1、成功是成功者的墓志铭。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取得了成功,就认为自己在另外一个领域一定也能成功,殊不知一个项目的成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运气),很有可能你原来的成功经验就是导致你下次失败的最大缘由。比如曾创立了著名的易迅网的创始人,把普通消费品电商的经验用在了汽车领域,创立了要买车,结果不仅深陷其中,还遭到了二汽东风旗下某品牌主机厂商的强烈抵制。
2、对于未知的天然恐惧,导致东施效颦 ,结果成了商业模式的搬运工。汽车产业出身的创业者因缺乏对电商的正确认知,把本只是简单工具的互联网给神圣化,谈论中经常自比京东或者天猫,硬是想着努力褪去传统产业的烙印,怕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到位,或是迎合不了投资人的口味,而忽视了对产业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