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委员:以科研成果支撑 为生态文明建言
王新明。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相关资料图)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4日开幕,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新一届全国政协新设的“环境资源界”一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对大会充满期待:“希望能结合自身多年科研与调研的经验,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王新明从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长达20余年,曾任十二届省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他就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发声。他表示,在全国政协这一更高平台上,他将打开视野,关注国内外科研进展和实践经验,争取让建议更实、履职更到位。
用研究成果给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王新明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早在2000年前后便组建团队,开展PM2.5和臭氧的污染来源解析、成因分析等研究。2007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建立了可以模拟雾霾和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的烟雾箱,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新一代室内烟雾箱系统。
王新明介绍,PM2.5和臭氧都属于二次污染物,即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下形成的新污染物。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确定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例如,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如何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形成新的污染?通过烟雾箱模拟,我们便能摸清相关机制。”他说。
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为王新明建言献策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论是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还是在中国科学院,他都将焦点对准空气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务实的意见建议。
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燃油质量对汽车尾气的成分构成有关键影响。为此,王新明和团队在全国八座城市开展燃油情况调查,进而从燃油升级技术的研发、柴油车排放的控制等角度形成政策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用研究成果给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政策启示和科学支撑,是王新明和团队持续努力的方向。同时,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他也对广东环保产业的发展保持关注。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体量大,市场经济发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绿色增长点。”王新明说。
建言建立环境保护长效考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这一身份对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要努力打开视野,从全国的角度想问题、提建议。”王新明说。
环境资源界是新一届全国政协新设立的界别,在王新明看来,这体现了全国政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今年参会,他将继续重点关注空气质量相关话题。
王新明的提案之一,是建议建立更加科学的环境保护考评机制。“近年来,我国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正逐步迈入‘深水区’。”他说,当前影响我国空气质量最大的难题是臭氧污染,除排放外,台风和持续高温等不利天气都会加重臭氧污染。因此,他建议将空气质量考核的年度指标调整为连续几年的滑动平均值,以尽量降低自然因素影响,观察空气质量常年的变化趋势,“这也更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采用长效措施,建立长期机制,推进常态化治污。”
此外,基于对多种绿化植物排放情况的调查研究,王新明还提出,在推进城市绿化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引进速生树种。“例如桉树尽管生长速度快,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大,对空气质量有不良影响,并且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他建议多选用乡土树种,在凸显本地特色的同时,对环境也更友好。
开启新的履职道路,王新明信心满满。他说,他将与同界别委员加强交流,提高知识广度,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资源最新科研进展,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手记
“要到会,更要把履职做到位”
王新明的办公室像一座小型图书馆,他不是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扎在书堆里做研究,忙碌是他工作的常态。
扎实、务实,是王新明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以扎实的态度对待科研:为摸清二次污染物形成机制,他带领团队突破“无人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烟雾模拟箱;为了搞清楚植物排放情况,他和团队对广东常见树种进行逐一检测、研究。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作为政协委员,不仅要“到会”,更要把履职工作做到位。而他对“到位”的理解,就是从“小切口”出发,聚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具备可行性的建议。
用这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话来说:“没有好的研究,就只能人云亦云,提案便不深刻。我会努力把科研本职工作做好,把提案打磨好,对得起这个身份和所在的界别。”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