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聚焦 >

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发现“最毒蘑菇”潜在解毒剂 世界微资讯

来源: 羊城晚报 时间: 2023-05-19 17:38:59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羊城晚报讯(记者/陈亮)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他们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首民谣描述了毒蘑菇的特征。但最毒的蘑菇其实并不是颜色鲜艳的“红伞伞”,而是“白伞伞”,也就是白色或者灰色的毒鹅膏菌。

毒鹅膏菌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全世界范围内,蘑菇中毒都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事件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强致死性鹅膏蕈碱的蘑菇。”王巧平介绍,含鹅膏蕈碱的蘑菇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由于蘑菇中毒毒理机制不明,缺乏特效解毒药物,目前临床上通过洗胃、催吐、非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中大科研团队通过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的方式,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能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吲哚菁绿是一种由摄影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染料,此后被用于医学成像,例如,肝功能的评估和脉络膜血管造影。王巧平介绍,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与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在细胞中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发现吲哚菁绿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鹅膏蕈碱带来的细胞死亡。后来,实验团队通过小鼠实验验证治疗效果,发现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中毒症状。

王巧平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但《自然通讯》认为这项研究为其他毒物解毒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