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评论 >

身在流水线 心可博古今-每日热讯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时间: 2022-11-23 15:30:49

原标题:身在流水线 心可博古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筱晓

据11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40岁农民工张淑宝在11年时间里考下12本证书的故事引起舆论关注,由此也引发了“手握一堆证书继续在工厂打工到底有没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家境原因,出生于山东泰安农村的张淑宝在16岁时放弃了上中专的机会,从此辗转多地打工。因为对年少辍学一事一直感到遗憾,并且在打工过程中体会到“知识欠缺”的痛楚,从2004年起,张淑宝白天工作,晚上坚持自学,并于2012年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证。此后10年间,他又陆续拿到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本科毕业证,还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算下来,张淑宝一共已自学考取12本证书。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虽然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张淑宝目前依然在工厂打工,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逆袭”,让人生轨迹发生重大改变。

正因此,一些网友不解——“考这些证有什么用,不还是农民工吗?”“这些证书好像并没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啊”……

表面看,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换来的证书似乎确实没让张淑宝赚更多的钱、谋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不过,张淑宝显然不觉得这是笔“赔本”买卖。在他看来,读书学习是一件可以贯穿终生的事情。他去获取证书和文凭,只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并非想要借此得到什么。

或许农民工的身份与多张大学毕业证之间的反差确实大了些,但说到底,和大多数为做成事情不计成本付出、努力的人一样,张淑宝持续考证的根本动机是因为他热爱学习这件事情。

热爱若能与工作、职业结合,自然很好,但在名与利之外,做一件事情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同样是热爱的魅力所在。

从这个层面来说,张淑宝虽然一直当着农民工,但他通过读书学习在精神上的收获无疑是一笔相当有分量的财富——借助书本,张淑宝实现了“身在流水线,心可博古今”。

张淑宝讲出自己的故事,目的之一是希望改变人们对农民工的固有印象,“重新定义农民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农民工”,一些人就会自动匹配上“文化程度不高”“力气大想法少”等标签。但近年来,不断有农民工或者其他一些看似做着不起眼工作的人在用自己的能力、才华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比如,陕西一位建筑工人用看电视新闻练就的“播音腔”朗读《再别康桥》火出圈;浙江大学一位宿管阿姨能用英语写通知、出板报;2018年获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员雷海为,在夺冠后一段时间依然做着外卖员……这些闪光点于他们而言,就是最纯粹的个人爱好。

张淑宝说,农民工也有思想,也可以放声歌唱,可以写诗和演讲。其实从诸多类似“扫地僧”的身上不难看出,因为多种原因,人可能有不同的境遇,从事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有趣的灵魂,在不同维度成为人生的优胜者。

11年拿12个证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张淑宝对读书学习的痴迷很难复制,但他在这一过程中为目标努力付出,多年如一日保持提升自我劲头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近年来,对“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和“快递员、外卖骑手多为青春饭”等话题的讨论不断,张淑宝的故事或许能给这样的讨论提供一种答案:不管身处传统制造业还是选择新职业,也不管起点在哪里,只要上进、用心,就会有自我实现的机会。

进一步说,在漫长的一生中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无论对谁,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标签: 汉语言文学 工厂打工 出人意料